• 78阅读
  • 0回复

容城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3
第3版()
专栏:

  容城纪事
  本报记者 孟晓云
在保定地区妇联三八节表彰会上,我认识了秦凤然,才知道河北有个容城县。
秦凤然二十二岁,相当泼辣,十八岁那年,她就敢一个人出远门,到宁夏银川推销化纤服装,此后又跑广州、重庆、东北、内蒙古,生意越做越大。她结婚后同丈夫小程请来天津的师傅设计,成批量地生产服装。他们的服装不仅在保定市裕东百货大楼设有专柜,在东北的四平市、北京的百货大楼、西单服装店都设过专柜。最高峰时,北京百货大楼专柜的月销售额达四十万元。
“俺们容城,差不多家家做服装,俺不算冒尖的哩,有空欢迎到容城来看看。”秦凤然说。
容城是个小小的县。1981年下半年开始发展服装业,至今服装加工专业户有三千五百个,年生产量达二千万套以上。大河村是容城县服装加工的发源地,一个村大小服装厂有十九个,数张友芳办的“丽友”牌衬衫厂名气大,设备全是现代化的,在北京有它的办事处,向全国推销产品。容城大小服装厂在北京设有办事处的达三十多家。
往北京和外地跑买卖的多了,运输专业户也应运而生。单是往北京跑的大客车就有六七辆,每天一个来回,回回车里客满。只要你想购进布匹或推销服装,到挂着小蓝牌的个体户出租车站,马上可以雇到车,什么解放牌卡车、东风三轮、小拖拉机,方便得很。
到容城,不可不去王村,那里有个化纤布的专业批发市场,兼批发服装和缝纫用的辅料。线、衬、扣、领钩等商品,价格比国营商店便宜得多。这个王村故事多,它留下了容城最先步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民的足迹。
王村有个叫刘大反的农民,老婆会裁剪,听说搞服装加工能够赚钱,他到北京买了二十米针织涤纶,加工后果真盈利。村里会做衣服的妇女也都跟着干起来,王村服装加工很快发展到上百家。他们加工服装,推销各地。那时候,做买卖的胆子不大,王村开了个早市,每天凌晨四点到六点,高阳的白布,广州的大纹哔叽,在农民的手中传递着,天一亮,人就散了。1983年正式开放了王村市场。从此,小小的王村天天都是集。它接待着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和顾客,联系着祖国的四面八方。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