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近百家汽车工厂组成企业性公司 沈阳汽车工业迅速起飞效益大增 去年实现利税二点六亿元,相当赚回一个同等规模的汽车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4
第1版()
专栏:

  近百家汽车工厂组成企业性公司
  沈阳汽车工业迅速起飞效益大增
  去年实现利税二点六亿元,相当赚回一个同等规模的汽车公司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刘欣欣报道:沈阳市汽车行业近百家工厂改组成紧密联合的企业性公司——沈阳汽车工业公司后,宏观效益十分显著,去年实现利税二点六亿元,相当于一年赚回一个同等规模的汽车公司。
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现有五万余名职工,是沈阳最大的企业。沈阳汽车制造厂、沈阳轿车厂和沈阳汽车发动机厂是主机厂,主要产品是轻型货车、中级旅行车和汽油发动机。过去,沈阳汽车行业有九十二家工厂,实行的是行政局、公司、工厂三级管理体制,管理层次多,各个工厂基本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状态,工厂之间产品杂乱,工艺重复,产品质量低、成本高,特别是由于全行业缺少统一规划,各厂不能协调改造,同步发展,严重制约着全市汽车工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沈阳市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从全市汽车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取消了原来的汽车工业管理局和二级行政公司,于1984年4月将汽车行业的九十二家工厂改组成紧密联合的实体公司——沈阳市汽车工业公司。而后被国家经委确认为企业性公司试点单位。
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使沈阳市汽车工业迅速起飞。1983年生产汽车七千四百零五辆,1984年首次突破万辆大关,去年猛增到一点八万辆,成为我国第二大轻型汽车制造企业。去年实现的利税比1983年增长近四倍,每百元资产创利税六十七点八元,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近一倍。
从两年的实践看,这种紧密联合型的经济组织显示了两大优越性:
一、促进了专业化生产。公司成立后,首先进行了专业化改组,将原有的九十二家工厂改组成六十六家专业性较强的工厂,并对各厂的专业分工重新调整,建立了总调度室,对日常生产进行周密的协调和指挥,保证了配套件能按时、按质、按量供应。
二、根本改变了主机厂和配件厂生产发展不同步、技术改造不协调的局面,公司成立后,集中了一部分更新改造资金和生产发展资金,并通过发行债券筹集了一千五百万元资金,统筹对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在公司内部实行谁贷谁还,对外实行统贷统还。两年中集中资金近亿元,重点改造了八个影响生产同步发展的“卡脖子”项目,提高了综合生产能力。
公司以“效益原则”为准绳,正确处理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虽然成立了公司,各厂仍保留经济法人的地位,独立核算、自负盈亏。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