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序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4
第5版()
专栏:

  《〈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序言
  李一氓
中国自成为一个国家以来,就朝代而论,只有汉唐两代最为开放、最具有世界性,对自己国家、民族的力量,充满自信,不搞锁国主义。所以“汉”作为我们民族的族称,而“唐”亦为汉族之异名,直到现在。其他的朝代,如宋、明、清则自己把自己封闭起来,出息不大。明代初年,“三宝太监下西洋”,不论其动机如何,总还算是从海洋走出了中国的大门,显示了当时造船航海技术上的成就。可是在炫耀了一阵“威风”之后,就偃旗息鼓了。至于其他朝代,三国、晋、南北朝、元,则另是一种情况,为自身的纷乱所困扰,就说不上什么开放或封闭了。史书著录了汉代张骞、班超等人远至异域的见闻;唐玄奘游学印度等地之后写了《大唐西域记》;明代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写了《瀛涯胜览》;费信写了《星槎胜览》;巩珍写了《西洋番国志》。他们的记载,使中国人大开眼界,知道除了长安、洛阳、北京以外,还有一个广阔的世界。
可惜这些前人的少数著作和活动,没有能够激发起后代中国人追求这个事业的勇气和胆量。同时,一些眼光短浅的封建统治者也把出海出边视为妄行邪举,发布禁令,设置种种障碍,以致象徐霞客这类伟大的旅行家,也只能在云南境内艰难地转来转去。这种情形,在清代更甚。特别是鸦片战争后,那些“?夷”、“红毛”、“罗刹”,已经以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的面貌出现在我国的周围,对我实行炮舰政策,而我仍然自居为天朝上国,把他们视同匈奴、吐蕃、契丹、鲜卑……一样,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后,只好被动挨打,落得个赔款割地的下场。闭关锁国之祸,至此而极。
清代后期,不得不打开大门,接触西方世界。一批政府派出的外交使节,如志刚、郭嵩焘、黎庶昌、曾纪泽、薛福成等;一批考察外国政治、法律的专使,如戴鸿慈、载泽等;一批政治流亡人士和旅行家,如王韬、康有为、梁启超,都先后到了西欧各国和美洲各国,也包括日本。他们在接触到轮船、火车、机械之外,还看见了巴力门(国会)、鲁哇故宫(卢浮宫)、单纯(跳舞)……。虽然这批人多数是洋务派——从办“夷务”到办“洋务”也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少数是改良主义者,但都多多少少意识到中国之所以积弱之故。西欧不仅有奇技淫巧,而且还别有立国之道。解放了的巴黎巴士底狱和放在纽约港前的自由神,不能不在他们的思想上引起震动。可是“天朝上国”的阴魂不散,承认西学为用的同时,还一定要配上一个以孔老二为招牌的中学为体。即西学为用也没有完全接受,以郭嵩焘之高明,还反对修铁路;以康有为之迂顽,自然更反对法国式的革命了。
这些人在东西洋游历、考察、从事外交活动之后,留下各种著作,纪述翔实,态度认真,这在当时有极大的现实意义,现在看来,也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因为,从另一方面看,这也是自十九世纪下半叶起,中国的社会变革不得不缓慢而痛苦前进的纪录。
钟叔河同志搜集了1840到1911七十年间的这类著述约百种,编为《走向世界丛书》,现已出第一辑,计三十余种,十大巨册。这是近年出版界一大业绩。叔河同志在主编此丛书时,用力既勤且精。在整理和标点上,凡重要段落他都在书页旁加注要点,每种书后都增附《人名索引》和《译名简释》。对原书人名、地名的异译,都加注原文和今译。这都是费力麻烦的事。特别是他在每种书前,还精心地撰写了一篇对作者及其著作的详尽的述评,文笔流畅,论断精当。这确实是我近年来所见到的整理古文献中最富有思想性、 科学性和创造性的一套丛书。我总觉得,搞改革的、搞近代史的、搞古籍整理的,对这部丛书,都注意得很不够。因此我更希望叔河同志不要半途而废,把其他六十几种,分为第二、第三辑,继续整理出来,继续印行。
湖南人民出版社集《走向世界丛书》各书前叔河同志所撰之叙论为一辑,以《千秋鉴借吾妻镜》为书名,裁篇别行,以便读者,征序于余,故乐为之略加论列如此。
(《〈走向世界丛书〉叙论集》第一辑,即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