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康有为》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4
第5版()
专栏:书刊评介

  《康有为》读后
  陈祖怀
在近代中国社会激烈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许多知识分子曾试图运用西方的学说,对中国封建社会实行改革,从而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康有为便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尽管改革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以康氏为首的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无疑代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代表了一代中国人的要求。所以,康有为历来为中外史学界所重视。最近读到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洪林新著《康有为》一书,近十七万字,立论严恰,图文并茂,是一本值得一读的著作。
在这本书里,作者把笔触深入到康氏的家世、生平、学术思想和交游的领域,对康有为性格、气质的形成和他后来的政治思想活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对康氏一生作了多方面多层次的描绘,从而在读者面前有血有肉地展现了这位在八九十年前,当中华民族灾难空前严重时刻,投袂奋起、不畏艰险、疾呼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者的生动形象。作者认为,推动和实现戊戌变法,确是康氏一生活动的高潮,但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这还不是他的全部,“他不独是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思想家、学问家”。在康有为作为“保皇派”落伍于时代之后,他作为一名学者,访美洲、旅欧洲、寓东洋、居印度,出亡十六年,遍游世界三十一国,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可贵的贡献;特别对日本的学术界、书法界留有很大的影响,时至今日,不少名家还在临摹康氏的书法艺术。书中对康有为在近代文化学术思想领域中取得的成就与地位作了评介,从而系统地向读者介绍了康氏后半生的活动,填补了康有为这段历史研究的空白。
在史料方面,作者用数年时间,博学旁搜,钩沉辑轶,追寻康氏遗迹,走访康家后人,获得了许多第一手的宝贵资料。书中附有相片二十六张,其中许多照片是从康家后人的相册上直接取下来的,在国内尚属第一次发表;特别是书中引用了故宫博物院近年刚发现的内府抄本《杰士上书汇录》,更给人以信史的感觉。
在议论方面,作者吸收了我国学者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对康有为在戊戌维新时期的政治思想作了比较深刻的探讨和介绍,在某些方面充实和弥补了一些近代史著作的不足。书中还就目前国内史学界颇有争议的康氏大同思想,阐明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以较多的篇幅,对康有为的《大同书》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