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心之所使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4
第8版()
专栏:我与散文

  心之所使
  丁宁
我喜欢散文,却也更爱小说。青年时学写作,写点散文,也写点小说。战争年代,多是从事戏剧活动和编辑工作,环境动荡,工作时时变动,写作是困难的。于是认为散文短小轻便,比较容易写,便利用工作间隙,在农家的土炕上、油灯下,写一篇,撕掉了,再写一篇,又撕掉了,总觉写得不象样子。偶尔在报刊上发表篇把,听到几句表扬,便又鼓起劲来。渐渐又悟到散文也并不容易写,必须具备一定的功底,想来还是得在学习、修养上下功夫。我好读书,大家的名篇,凡能弄到的,就不忍释手,特别喜欢的,不必熟读,便能背诵。那时有个想法,等战争结束以后,和平环境中有了充分的条件,便可专门写作。除了读书,也注意积累材料,大本小本,不下十几万字。可惜在解放战争中都丢失了。
全国解放后,进入大城市,我服从分配,先到南京文联,后调中国作协机关工作,虽然时间都花在日常事务中去了,但创作的欲望从未熄灭。
十年大寒,心凉得透透的,文学创作之热,再也暖不起心房了。“四人帮”垮台,我已是半百之人!创作之事,既然失却时间和准备,也就不再想入非非了。谁知,在新的时期,又好触景生情,我常常想起在文革期间屈死的故人,特别是那些我接触过的作家,他们的人品、成就和受迫害的情景,每忆起,心里便不平静。有一次,参加一个群众大会,远远看见一人,极象杨朔,明知不是,却顿时热泪盈眶。那天夜里,梦中竟也看见杨朔。郭小川在河南突然去世,我自到车站迎接他的骨灰以后,老觉得眼前晃动着他的影子。他们死不瞑目啊!于是我想,我们活着的人,该怎样慰藉他们的在天之灵呢?有一天我病了,眼前又晃动着许多死者的影子,郭小川在咸宁的向阳湖边,淋着雨,赤着紫红的双足,站在泥泞之中,我向他告别……那情景,历历在目。一种抑制不住的激动,使我突然起身执笔,说也怪,并没有象从前写文章那样,左思右想,遣词造句,一口气便写出一篇纪念小川的文章,开头便是向阳湖边那一幕告别的情景。送出之后,《人民文学》的老编辑周明立即打电话告我,这文章使他感动,因为他也熟悉郭小川。发表之后,心中便升起一种责任感,于是接连写了一批悼念文章。说心里话,我实在没有觉得是在做文章,写散文,而是把它作为我应做的一件庄严的事情,去尽自己的心意。创作什么呢?只是一种对故人的回忆,一片真诚的感情。想想早年所追求的,哪里是这样的创作?那时所想的,是词藻华丽的散文,是长篇巨著。可是多少年来,想写而未得写,作了准备而又落空;如今,既未去想,又无准备,却又写出文章。什么道理?仔细想来,只能说是心之所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