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从办实事中看党风的转变——南京市在城市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的调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5
第5版()
专栏:调查报告

从办实事中看党风的转变
  ——南京市在城市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的调查
最近,有人向南京市委书记程维高提出一个问题:“从南京市来看,端正党风应从何处入手?”他回答道:“要从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做起。我们主要在两个字上做文章,一‘实’、二‘活’。”
在“实”字上作文章,就要治领导机关“空”的毛病。南京市级机关的厅、部、委、办、局有四十六个,下面还设处、科。这样的领导机关,隔了几级才到基层,很容易“空”。怎样才能由“空”变“实”呢?南京市采取了一个措施,就是在城市工作中实行目标管理。市委、市政府进行广泛的调查,经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论证,最后制定了《南京市198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十项目标》,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于去年1月11日在《南京日报》上公布。几百万双眼睛注视着这些目标,是一定要兑现的。
实行目标管理是和建立严格的责任制紧密相联的。市委书记、市长负全面的责任;五位副市长分别是完成这五十项目标的主要责任者。然后,再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划分为四百四十二项小目标,逐个落实到基层各单位,落实到个人,并规定市委、市政府定期向全市人民汇报、公布执行结果。
有了共同的目标,就把领导机关和基层单位紧紧地联结在一起了。对于重大的建设项目,市委书记程维高总是亲临第一线,实地调查。市长、副市长也“沉”到了基层。拓宽“卫岗公路”的工程,按要求应于去年“七一”完工通车。去年6月间,负责这项工程的市委一位领导同志发现工程进度缓慢,立即带领有关部门的同志赶赴现场调查,了解到是由于石料供应跟不上造成的,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使施工速度大大加快,保证了“七一”通车。
有了共同的目标,全局观念也明显地增强了。为近万户至今住在“地震棚”里的“下放户”建设的南湖新村,原定1986年底建成。1984年5月市委决定缩短工期一年。由于实行了目标管理和责任制,全市人民关注的南湖新村终于如期竣工。1986年元旦以后,“下放户”陆续搬进了新村。
有了共同的目标,保证了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步进行。宣传系统配合五十项奋斗目标,举办了“振兴南京”的知识竞赛活动,参加者达七十多万人,大大振奋了市民“热爱南京、建设南京”的精神。文化战线很有生气,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入,科技体制改革也出现了好势头,卫生战线围绕群众看病难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工作,群众性的体育活动蓬蓬勃勃。总之,精神文明建设不再是“说说重要,做做漏掉”了。
有了共同的目标,也使改革的发展更加顺利。在实行目标管理的过程中,紧紧围绕“搞活南京”这个主题,大力推进城市各项改革。企业开始有了活力,农村经济出现了新的格局,横向经济联系有了新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对城区采取了放权的改革措施,把死气沉沉的城区,搞得生机勃勃。过去,城区虽然机构齐全,但既无钱,又无权,连盖一个厕所都要市里批准。现在,被捆住的手脚放开了,各区主动、积极地开展工作,办了许多过去想办而办不成的事情,如去年就新增加五千多个商业网点。由六个城区积极组织和吸引资金改造的住宅小区现在有十四个。各区财力增加了,去年大抓了二十三条马路的环境卫生,盖了五十七个厕所,修建了一些中学、小学、幼儿园和街道花坛。
“目标管理”治了领导机关“空”的毛病,各级党政干部振作精神,各尽其责,多办实事。预定的1985年的五十项奋斗目标,以及被分解的四百四十二项小目标,已经完成和超额完成的有四百二十五项,占96%;没有完成的只有十七项,占4%。
实践使人们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现在,不仅南京市有“奋斗目标”,区里也有“奋斗目标”,街道办事处同样在想要为人民办哪些实实在在的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逐步深入人心,党群关系也改善了。
(江 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