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引进 消化 创汇——朝鲜顺川水泥厂投资建设的经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5
第6版()
专栏:朝鲜通讯

  引进 消化 创汇
  ——朝鲜顺川水泥厂投资建设的经验
  本报记者 刘正学 冯志远
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引进国外先进成套设备与技术,经过自己消化吸收,生产出大量优质产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同时增加出口创汇,这是朝鲜顺川水泥厂投资建设中取得的一项成功经验。
朝鲜顺川水泥厂位于平壤东北六十公里处,是朝鲜北方十几座水泥厂中设备最先进、产量最高的。据该厂总工程师全应洙介绍,它1973年开始兴建,1977年投产,生产水泥的设备从丹麦引进,自动化电气设备则来自法国、日本。我们在全厂中心控制室内,看到仅有六名技术人员工作,通过观察二十五个电视荧光屏和操作台上无数指示信号灯,来控制和掌握三条SP型烧结炉的整个生产流程。另外几台电子计算机和高性能的X光分析器,指挥着原料配方和产品化验。在矿石运输和水泥包装方面都达到较高的自动化水平。全厂年设计生产能力为三百万吨水泥。该厂建设投资总额为五千五百万英镑,投产一年多,已全部收回了成本。它所生产的金刚牌水泥,不仅标号高、质量好,1979年曾在国际上获得金质奖章,而且出口远销亚洲、东欧等十六个国家,每年为国家创汇三千六百万英镑。
全应洙说,顺川水泥厂之所以取得这些成绩,主要是由于在引进外国先进设备和技术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国家从各地选拔了七八十名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全面考虑了厂的选址和设计规模。同外国签订引进合同后,立即派出人员到签订合同国的有关工厂考察实习三个月。回国后,这批技术人员在外国专家指导下,同工人一起进行设备安装。在此期间,他们还翻译、编写了有关设备性能、操作注意事项和维修保养等技术资料,利用这套资料培训一批合格的工人和技术人员。
投产后,该厂为了保证机器设备运转正常和产品优质,十分重视企业管理工作。目前厂里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由厂里专门设立机构,每月把生产的各项技术指标下达到各车间,实行个人定额包干,再由厂技术员定期检查,赏罚分明。对机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建立常规记录档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检修。为了使技术人员和工人提高业务,工厂还办起夜大学和技术学校。
全应洙说,八年多来工厂注意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造。比如,该厂所需燃料原是重油占70%,无烟煤只占30%。为减低进口重油消耗,多用本国无烟煤作燃料,经反复试验,革新技术和设备,现在所用的燃料无烟煤已占70%,重油只占30%。
全应洙谈到,为了使生产正常化和发展对外贸易,朝鲜十分注意加强同其他国家之间的技术交流和合作。这家水泥厂生产的水泥,很大一部分运销中国,而它生产水泥所需的原料石膏和燃料重油,又大部分从中国进口。前几年,中国技术人员曾几次来到该厂考察学习。现在,中国也从国外引进了几套生产水泥的成套设备,他认为,朝鲜技术人员今后一定也会从中国方面学到不少东西。(附图片)
  图为顺川水泥厂的中央控制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