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阅读
  • 0回复

石油跌价引起巴西能源政策争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5
第7版()
专栏:本报记者述评

  石油跌价引起巴西能源政策争论
  本报记者 兰才基 吴志华
国际市场石油大幅度跌价,给石油进口国巴西带来巨大实惠。据巴西石油公司最近提出的一份研究报告说,如果每桶原油平均按十四美元计价,巴西今年用于进口原油的开支可从去年的五十七亿美元减至三十一亿美元,即可节省外汇二十六亿美元。另外,由于外国大批中、小石油企业停产倒闭,用于石油勘探和开采的各种机械设备大量抛售,价格下跌,巴西购置这些设备和技术来开发本国石油的投资额将减少百分之四十,从而可节省五至六亿美元。仅这两项就可少支出三十多亿美元。
但是,石油跌价也给巴西执行了多年的能源政策提出了不少新的问题,如大规模发展酒精替代石油的计划是否应该改变?勘探和开发坎波斯深海油田的投资是否可以收缩,等等。特别是酒精生产计划,在巴西国内引起激烈争论。
巴西现行的能源政策,是在七十年代中期提出来的。当时,巴西的石油消费量的百分之八十依靠进口,日进口量约八十万桶,在油价高峰时期,每年为进口原油需花费将近一百亿美元,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巴西政府考虑到国家长远战略利益,决心开发本国的能源资源,逐步改变依赖进口石油的局面。为此提出了两项重要措施:一是加速勘探和开采本国的石油资源;二是大力生产酒精来替代部分石油。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这项能源政策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到去年为止,巴西石油平均日产量已达五十五万桶,自给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左右。近年内又在东南部海域坎波斯湾发现两个深海油田,估计蕴藏量约有二十五亿桶,如能充分开采,巴西的石油自给情况将会进一步改观。但开发深海油田需要引进技术设备,投入大量资金,在国际油价不断下跌的形势下,国内有人认为,开采成本太高,应该压缩投资,并建议重新审议这项能源计划。而巴西石油公司则竭力主张利用当前石油设备与技术价格下跌的有利时机,加速发展本国的石油能源建设,早日实现石油自给的战略目标。
从一九七五年起,巴西开始推行酒精生产计划,利用本国的自然条件扩大甘蔗、木薯生产,以此作原料大规模生产酒精,用以替代汽油。同时,政府还鼓励全国各家汽车制造厂商生产和改装使用酒精的汽车。十年内,巴西的酒精产量增长了二十倍,去年已达到一百二十亿公升,估计可节省汽油七百五十万吨,目前使用酒精燃料或酒精与汽油的汽车遍及全国。
不过,生产酒精成本较高,巴西政府为了鼓励人们使用酒精车,一直采取补贴办法使酒精售价比汽油低百分之三十。这样做增加了政府开支,加上扩大甘蔗种植面积以后出现了与粮食争地的问题,不少人对政府的这一政策一直持有异议。在石油跌价以后,争议一度趋于激化,人们纷纷提出重新评价计划,摔掉这个“财政包袱”。但这种意见不仅遭到汽车制造业和酒精生产厂家的强烈反对,而且使许许多多使用酒精车的车主感到担忧。前不久,巴西财政、计划、工商和矿能各部部长举行联席会议,专门研究巴西目前的酒精计划问题。会后发表的一个纪要提出,酒精计划暂时不作改变,石油与酒精的差价问题还需作进一步的“技术研究”,但政府将保证使用酒精燃料的消费者“得到实惠”。
目前看来,鉴于十年来发展酒精替代战略所造成的现实,以及能源政策对国家经济和安全的影响,巴西政府目前还无意对这一政策作出重大修改。(附图片)
上图画面为地球形象,正看英文意为“好消息!石油跌价啦!”倒看意为“坏消息!石油跌价啦!”
(原载美国《时代》周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