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掸烟灰的“学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5
第8版()
专栏:

掸烟灰的“学问”
  丹赤
想不到“掸烟灰”还有“学问”:电视连续剧《新星》中的那位地委书记郑达理对新上任的古陵县委书记李向南掸烟灰,紧皱眉头,教训说,这样“掸”法易把烟灰溅起,显得没有修养。作为领导干部不能这个样子,而应该象他那样沿着烟灰缸的边缘,慢慢轻轻地把烟灰“蹭”掉……意在教导李向南哪怕一举一动都要学得老练稳重。这一细节的分歧与开掘,耐人寻味。
变“掸”为“蹭”,这也成为一门“学问”?我并非主张小节无害,但“掸烟灰”这细微末节实在看不出有多大的原则性问题,“掸”也好,“蹭”也罢,都是把烟灰落到烟缸里,何必那么讲究呢?如果用类乎这样一个生活细节诸如走路的样子去考察、论定一个干部,十有九会被“蹭”掉的。这如同用高倍放大镜去观察面孔,即使没有麻点、雀斑,放大了的毛孔也决不雅观,势必会以其“粗糙”去否定本不难看的那一张脸。由“掸”变为“蹭”,一字之差,却非一日之功。“蹭”烟灰的干部未必谦虚忠诚,“掸”烟灰的干部未必自高自大。硬要变掸为蹭,一是涉及到性格的改变,很难学到手;二是谁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考究。假如把精力都集中到这个“蹭”字上,花费气力去进行给人以稳重的好印象的“修真养性”,“学问”到手了,恐怕人的个性也被“蹭”圆滑了。届时,李向南也不成其为李向南了。
我尚未接触过县以上的领导同志,所以,对郑达理所言领导干部都是“蹭烟灰”这一点,不敢妄加评论。不过,从郑达理这样身份的人十分注重和讲究“掸烟灰”的问题,多少可以证明他这类的领导干部,确有一手“蹭”的哲学与技艺的。这亦可作“磨磨蹭蹭”解。即天天上班,工作却打不开局面,用推推搪搪来对待改革,不办事情或少办事情,又力图给上级一个好印象。从这“蹭烟灰”中,折射出那种磨蹭时光、不思进取、维持现状的灵魂。这种人,说不定照样步步高升。
从李向南的“掸”和郑达理强调的“蹭”,分明可见改革中两种性格后面隐藏的不同的思想作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