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3阅读
  • 0回复

翁偶虹的随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5
第8版()
专栏:文坛风景线

  翁偶虹的随笔
  塞外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散文集《北京话旧》,作者是戏曲编剧家翁偶虹先生。书中囊括了烟壶、烟画、烧砖、影戏、市声诸多民俗。掌故随笔进入文学之林,一位老戏曲编剧家漫步文坛,这都是令人欣慰的信息。请看在《烧砖》中,作者不满足于详尽介绍“戏出十件儿”的制作、销售过程,而把当年只有七八岁的自己也摆了进去——从“涎得我憧憬于怀、泯着父亲给我带几包新鲜别致的”开始,发展到“胆随年大,终于在一个仲冬之夜四时起床,戴顶棉小帽,徒步抵达朝阳晓市并找到‘戏出’的制作者兼批发者”,最后又随至其家,“斗室之内,模子堆积如山,色碟罗列,彩笔纵横,全家三辈,各司一角,流水作业,其乐融融,艳羡之余,恨不躬参其事。”
作者在五十年编剧百出的漫长生涯中,与众多梨园名伶结下深交。故而在书中一幅幅民俗背景之前,又凸现出许多性格鲜明的名伶形象。金少山在听了评书名家品正三的《敬德出世》之后,曾以这样的语言称赞:“他说的敬德,活灵活现,立眉瞪眼,就是脸谱;发脱卖象,就是身段!”其他如王长林、李洪春积攒烟壶、高庆奎逛庙会等节,也都“故事”曲折,富于传奇色彩。许多章节都给人以这样的印象——是从戏曲演员的独特审美角度去观察和表现民俗;而种种民俗经过了作者取舍加工,又特别有助于戏曲演员熟悉生活和刻画人物。再看作者古文功力深厚,又善于琢磨读者心理,因此娓娓道来,便时常能从各种客观描画中跃出,而进入优美的文学胜境。
翁先生年过七旬,很少参加各种活动,却不停笔。他认为一名优秀的戏曲编剧,“第一固然要懂文学,但同时要尽可能成为杂家”。这种认识也是很有见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