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阅读
  • 0回复

系在纸鸢上的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6
第8版()
专栏:

  系在纸鸢上的梦
  朱世达
这次去山东潍坊,在潍坊市工艺美术研究所见到了传闻已久的龙头蜈蚣风筝。我望着那云纹龙额,那雪白的犄角,那炯炯有神的眼珠,那飘拂有致的红须,真是一种壮观,一种激励,一种享受。可以想象龙头蜈蚣舞着它那奇伟的身子在春日的蓝天翱翔,一头威武的英气,以盖世的雄姿和白云追逐嬉戏的情景。于是我想见见扎制风筝的匠师孙永春先生。
沿着一条弯弯曲曲的胡同,终于找到棘子沟。低矮的古老的平房,黑漆斑驳的大门,门外长着一棵百年的古槐,跟那灰墙黑瓦一样的苍老。
这位民间艺术家一身土气,他把我们让进窄小的三间北屋时,还有点拘谨、腼腆。他蓝衣、黑裤、黑布鞋,劈竹的手是粗糙的,上面有一道道树皮般的裂纹。
他是潍坊郊区农民出身,爷爷和父亲一生爱好扎制风筝。他九岁就开始扎风筝卖,纸行商人来订货,清明节春暖花开的时候上市。十三岁他自己在潍坊南沙滩古老的东城墙上绑上绳子卖风筝:老鹰、仙鹤童子、龙头蜈蚣,成为当地风筝之一绝。
潍坊有扎风筝的传统,品种繁多,不少是艺术珍品,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龙头蜈蚣。据说,龙头蜈蚣起源于唐代,当时白浪河水常常泛滥成灾,人们根据龙骨水车的原理,扎制了龙头蜈蚣放上天空,祈祝平安与安宁。在潍坊的风筝中,我尤其喜欢那些飞禽和昆虫的形象,无论是深蓝色的夸张变形的蝉,寓意的蝙蝠,肃穆的鸽子,典雅的鹤,几何图形的甲虫,还是蔚为壮观的大雕,每每撩起我无穷的关于春、蓝天、云际的遐想,思绪随着那筝线飘到极迢遥、极迢遥的地方。
是的,中国的风筝飘飞过太平洋,到了美国。孙永春作为潍坊市风筝文化交流团的成员,于1984年7月访问了美国的西雅图、旧金山。在西雅图市旖旎的爱略特湾畔放飞了中国的龙头蜈蚣和凤凰,那悠悠的色彩缤纷的凤尾滑行于碧蓝的水畔,青青的草地上,象神话般的美丽。
这位六十一岁的老人对于风筝艺术色彩的处理作了可贵的探索,正如他说的:“色彩的对比性与调和性的结合”。所谓色彩的对比性就是山东农村风味,跟当地的景芝酒、单饼卷鸡蛋、纸花、年画等一样,富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他将鸟翅周围处理成重色,中间涂以浅色,而蜻蜓则用大块色渲染,风筝上天远远望去十分动人。
近年来,他探索、研究风筝艺术形象的“真”。一有空,他就上公园去看鸟,琢磨它们的体态,猫头鹰曾吸引他专程去了一次北京动物园。他醉心于蝴蝶梦幻般的美之中。那浅黄的、黛青的、碧绿的、或绛紫的翅翼,变幻无穷的色彩和造型,简直把他迷住了。他收集了一百一十种蝴蝶的标本,推陈出新,制作了具有潍坊特点的鲜艳、醒目的蝴蝶风筝。一次,他到北京一下火车就直奔故宫,捉摸石板上镌刻的龙,或扬头,或吐水,或戏珠,或腾飞于云际,或寻觅于浩渺,真可谓神态各异,寄威严与神奇于笔端。这位蛰居在棘子沟古槐小屋里的老人,把一生奉献于风筝艺术,风筝成了他的第二生命,他爱风筝真是到了如痴如狂的地步。
他说,下一年春天要扎一头大龙,在第三届潍坊国际风筝会上的一万名中外朋友面前放。我瞧着他那副自信的样子,相信他一定能够扎制出来的。
让龙——中华民族的象征,从潍坊的土地上,从白浪河畔飞向蓝天,飞向世界,带去一个普通中国匠人的梦:和平,繁荣,昌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