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美国来的信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6
第8版()
专栏:

  美国来的信
  於梨华
小李,你没见过我母亲,但你父亲还记得她的。她今年七十五六了,还真健康,一般冬天来美国住,到第二年入秋回台湾,这样躲过台湾的湿冷及炎热。在台湾她住我弟弟家,到美国在我们几家轮流住。每次来,都经过我们再三邀请,每次走,都经过我们再三挽留。为什么她不愿来?在美国太寂寞了。不会开车,没处可去。不会英语,没人说话。早上同什么人去公园打太极拳?晚上,同什么人讲东家长、西家短?要吃点豆腐还得到几里外,甚至邻城去买。所以每次她来,是因为她想念我们及我们的下一代,每次她走,是因为她更想念在台湾与她同年龄的老人。一辆计程车,可以去西门町小吃,一个电话,可以向老友诉苦,媳妇怎样不孝顺。到了这个年龄,生活中的享受已被削减到这一点点。而在美国,连这一点点都享受不到。我们希望她来,但我们不怪她不来。到现在为止,我还没兑现对韦穆太太的母亲的诺言哩!
当然美国老人并不都是住在老人院的,中下家庭的老人,绝对住不起私家老人院,公立的,唉,没人敢去住,等于送命。前不久报章还揭发了在宾州的一家半公立的老人院的黑幕,里面的卫生设备差,护理人员种种苛待或疏忽,伙食恶劣。电视上拍出来的老人们,缩在斗室里、或瘫在铺着污黑床单的床上,看了令人酸鼻。
在老人院外的老人,也有他们苍凉的境况。自己住的,如老伴仍在,情形较好,两人相依为命。开得动车的,更方便,衣食住行可以不要乞求别人帮忙,经济上靠点积蓄及每月领到的养老金也可以维持,有个小病痛可以依赖老人医药保险。除了圣诞节之外,成了家的——即使在本城——子女很少来访,用电话代替。所以整日里两人相对,幸好有电视可以打发时间。在美国是不兴“串门”、“泡茶馆”的。惨的当然是鳏寡。寡妇比鳏夫多得多,一方面是如果老妻去世,老头子手头还有几个钱,有一幢自己的房子的话,倒还容易再找个老伴,由鳏变双。另一方面是妇女寿命较长。
(二十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