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6阅读
  • 0回复

冲破条块分割才能发展生产力——二论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重要意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8
第1版()
专栏:社论

冲破条块分割才能发展生产力
  ——二论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重要意义
当前正在蓬勃展开的横向经济联系蕴藉着一股强大的改革力量,势必触动我国原有的条块分割管理体制,要求部门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与地区之间以及各企业之间打破封闭起来搞经济的沉闷局面,实现互相开放的多种形式的经济协作与联合。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特征是,对国民经济实行按照部门(即“条条”)和地区(即“块块”)的纵向行政隶属关系领导和管理,条块之间相互封闭,画地为牢,割断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所必需的横向联系。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有所改变,但固有的经济管理体制仍然在起主导作用,束缚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条块分割对横向经济联合的阻碍作用可归纳为:
——在生产领域,“工”不能善其事。企业分属条块的不同行政管辖,彼此之间无法取长补短,开展经济技术协作。
——在商品流通领域,“货”不能畅其流。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各自从狭隘的地方利益出发,限制外地商品流入本地市场,名为“保护”地方工业,结果是越保护越落后,既束缚生产的发展,又妨碍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进步。
——在资源开发中,“物”不能尽其用。许多内地的原料产地,不愿向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输送原材料,宁愿让沿海地区大批技术先进的企业“饿肚子”,也要优先发展地方工业。结果往往是投入的原材料多,产出却很少,经济效益极差。
过去,我们也曾几次采取措施,力图解决条块之间的矛盾。例如,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克服中央集中统一过“死”的现象,中央各部门曾经一度把经济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以求调动“块块”的积极性。六十年代初期,又重新强调统一领导,权力收归中央。围绕“收权”还是“放权”,后来又有几次反复,但都没有跳出条块的行政管理办法,只是在中央和地方之间由“你管”或由“我管”上做文章,未触动条块分割的实质,即企业受行政干预过多过死,相互封闭,不能开放。企业归“条条”管时,就产生部门界限;归“块块”管时,就产生地区界限。总的症结是“政企不分”。
开展跨地区、跨部门的横向经济联合,企业就能真正摆脱条块的不合理的行政干预,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使商品、资金、物资、技术、设备等生产要素能够在国家计划和政策指导下,按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规律,顺畅地进行横向流动,在企业之间展开优胜劣汰的竞争。发展横向经济联系,必定从根本上动摇条块分割的基础——传统的产品经济,创建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要求的新的经济管理体制。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去认识发展横向经济联系的深刻含义,并且明确这样一个标准:衡量每一项具体改革的方向正确与否,关键要看它是有利于削弱条块分割,还是强化了条块分割;是符合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是违背这一要求。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沿着简政放权、搞活企业的轨道前进,冲击着条块分割的旧体制。特别是通过计划体制改革、推行两步“利改税”的改革以及发挥中心城市的经济枢纽作用以后,条块分割的状况已经有所削弱。但是,我们在前进中也要警惕出现新的条块分割。现在,有些部门和地区(包括一些中心城市),总想“以我为核心”,搞行政性、封闭式的经济体系。例如,限制企业同外地、外部门搞联合,或中断与外地的协作关系,把企业的外加工件、外购件收回在本地企业中生产,或搞无形的“关税壁垒”,用种种手段排斥外地商品流入本地市场,等等。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进一步完善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逐步使现行的、以划分利润为基础的“分灶吃饭”财政体制,过渡到以划分税种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这样可以使企业在按照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向中央、地方分别缴纳税金以后,真正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避免部门、地方由于自身经济利益而强加于企业的种种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同时,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配套改革工作,在计划体制、流通体制、物资供应体制、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方面,为开展横向经济联系,打破条块分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横向经济联合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必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大发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