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愿骨肉情谊地久天长——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毛经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8
第4版()
专栏:

  愿骨肉情谊地久天长
  ——访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毛经权
  本报记者 傅旭
去年年底,上海市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海外联谊会。联谊会成立几个月来,受到上海市各界人士的关注,最近又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海外联谊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成立以来开展了哪些活动?以后有什么设想?4月初的一天,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访问了正在北京开会的上海海外联谊会会长毛经权。
今年五十六岁的毛经权向记者介绍说,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政策贯彻执行,回国探亲或来观光旅游、做生意的海外朋友越来越多,国内也需要对外界加深了解,上海作为国际港口城市和我国的开放城市,在这方面也应当多做一些工作。上海有归侨、侨眷,以及港澳同胞和外籍华人的亲属等三十八万多人。他们在海外的亲友有三十四万多人,分布在一百一十九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不少人在当地政治、经济和社会上有一定影响。近几年国际交往频繁,1984年上海接待来往人士五十三万人次,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1985年超过六十万人次,估计今年还会增加。这也给我们提出一个如何为他们服务的问题。去年5月,我们在上海市有关部门和各界人士的关怀和支持下,开始筹办联谊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联谊会于1985年年底正式成立。说着,他递给我一份《上海海外联谊会简介》,上边清楚地写着:
上海海外联谊会是加强上海各界人士同海内外朋友联系合作的组织。
该会的宗旨是:广交朋友,联络感情,互相砥砺,交流信息,增进上海各界人士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外籍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上海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和社会福利等事业的发展。
接着,毛经权同志饶有兴味地回忆起联谊会成立时的情景。1985年12月24日晚上,也就是圣诞节的前夜,上海海外联谊会所在地——南京西路722号,张灯结彩,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四百多位中外来宾欢聚一堂,举行迎新联欢晚会,庆祝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他在会上向大家介绍了联谊会的宗旨和活动内容,欢迎各位来宾和海外朋友常来做客。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为联谊会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刘靖基、上海市副市长刘振元、上海市政协主席李国豪,以及上海市一些民主党派负责人都出席庆祝会表示祝贺。
谈到联谊会成立后的情况,毛经权说,海外联谊会一诞生就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和爱护。上海乐团名誉团长司徒汉热情为联谊会出谋献策。他说,近年来,我和爱人去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走了一圈,感受至深。我在纽约指挥黄河大合唱,海外华侨激动得不得了,他们含着热泪使劲鼓掌。这说明海外侨胞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因此,我准备在联谊会俱乐部组建一个音乐团体,通过音乐来联络海内外中华民族子孙的友谊。著名导演谢晋对联谊会成立也颇感兴趣,并在联谊会举办讲座,专门谈了通过电影艺术加深海内外朋友相互间友谊的问题。
许多海外朋友对联谊会的成立也表示欢迎。过去,他们来中国办事住在大宾馆,与当地各界人士接触机会较少,联谊会为他们提供了与外界交往的方便。美国有的侨胞和华人听到联谊会成立的消息后,当即要求交纳会费加入联谊会。
上海海外联谊会成立后,同本市侨联、台联、科协、妇联、青联等有关群众团体密切协作共事,和欧美同学会以及沪江、圣约翰等三十多个校友会建立了联系,还与美国洛杉矶中国联谊会开始往来,并已开展了一些活动。
3月30日,是原上海沪江大学成立八十周年纪念日。许多沪江校友自费从港澳、美国、泰国等地来上海参加纪念活动,联谊会为沪江校友举办了冷餐会。会上,大家推心置腹地交谈感想,为祖国建设提了不少有益的建议。
临别时,毛经权赠送我一枚海外联谊会会徽。小小的会徽代表着这样一个美好的心愿:为海内外的中华民族子孙编织一条友谊的纽带,愿我们的骨肉情谊地久天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