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爱子之道 不可不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8
第5版()
专栏:

  爱子之道 不可不察
  穆福田
也许是东方文化更为讲究家庭伦理的缘故吧,我们这个民族历来比较重视爱子之道的研究。披览史籍,历代政治家、思想家、伦理学家就此写下的长文短札连篇累牍。“家训”一类著作自不必说,就是专以文笔取舍而不虑及伦理价值的《古文观止》,就不期而遇地选进了《石碏谏宠州吁》、《触詟说赵太后》、《马援诫兄子严敦书》等好几篇阐述爱子之道的短文。唐代史官吴兢在辑录唐太宗及群臣研讨治国方策的言论时,也开列了“教诫太子诸王”、“规谏太子”的专章,和“君道”、“任贤”等章并列,写入名著《贞观政要》。时至现代,此类文章更是累见不鲜。
鲁迅先生有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共产党人当然也钟爱子女。问题是怎么个爱法。在我们的干部中,爱子以方者固然不乏其人,但也毋庸讳言,确实也有一些干部,他们的爱子之道蒙上了一层浓厚的封建主义灰尘:有的千方百计为子女谋官,巧通关节,互相方便,要挟组织,私相授受;有的处心积虑为子女谋财,安排美差,提供情报,官商一体,无本万利;有的想方设法为子女谋“治外法权”,官官相护,说客频仍,指鹿为马,玩弄法律。凡此种种,人数虽少,影响极坏。它损害着党的形象,败坏着党的事业。邓小平同志曾尖锐地指出,有些干部不仅自己搞特殊化,而且影响到亲属子女,把他们也带坏了。现在,党中央决心实现党风根本好转,其中就包括了纠正子女问题上的不正之风。为人父母的人们,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是该认真审察一下自己的爱子之道了。
教育子女作遵纪守法的公民,这是社会对家长的起码要求。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似乎还停留在“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期,认为法律只管别人,管不着自己和自己的家族。平日里对子女娇宠有加,疏于守法的教诲;子女触犯刑律后,却庇护有术,充当子女的靠山。殊不知,在父辈的保护伞下,在某个特定时期,子女也许能肆虐于一隅,得逞于一时,一旦法律恢复了它应有的尊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来慨叹“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也无济于事了。如果把这种子女比作一颗毒瘤,社会上残存的腐朽思想固然是它萌生的土壤,那些被糊涂油蒙了心,溺爱子女,姑息养奸,终使子女罪错小以坐大的父辈也难辞其咎。爱乎?害乎?此可思之一也。
我国古代一位哲人曾说,人的美德盖源于节俭,劣行盖始自奢侈。陈毅同志也曾经写道:“历览前朝兴衰事,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党历来提倡以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后代。不少党员身居高位,严格要求子女“乐与众同”:不能享受不应有的物质待遇,不能利用父辈声望谋取私利。不少老党员临终,把全部积蓄缴纳党费,不留给子女分文遗产。在他们的严格教诲下,子女无坐享其成之念,有锐意进取之心,顺境中恪守其操,逆境中不失其节。但也有些人,为满足子女过高的物质奢求,以权谋私,损公肥私,甚至有只要个人能捞、国家损失再大也不顾者。这就不仅愧对共产党员的称号,就是比之封建时代的清官,也“弗如远甚”。宋代史家司马光在那篇教诲儿子司马康力行节俭的《训俭示康》中,旁征博引,把以俭教子的道理讲得淋漓尽致。为什么有些共产党人的眼光反倒不如这些封建士大夫呢?现在,有些老同志深感子女“不类我也”了:事业心差而虚荣心强,缺乏理想而嗜钱如命,安于享受而懒于进取,疏于专业而精于“关系学”。他们为子女的才智平庸、大器难成而愤懑,却不晓得正是自己那种金丝笼中养雀、玻璃缸中喂鱼的爱子之道,窒息了他们奋发拚搏的活力,造就了他们胸无大志的惰性。爱乎?害乎?此可思之二也。
唐人有诗云:“洪炉思哲匠,大厦要群材。”四化伟业需要亿万优秀人才为之奋斗。望子成才,是每个家长的心愿。青年的家庭背景千差万别,成才之路却只有一条:通过自身努力,掌握真才实学,接受实践淘洗,让国家量才而用。领导干部应发挥自己党性强、水平高、学识深的优势,给子女以更高尚的熏陶、更正派的教诲,把他们引上一条成才的正路;而不应该为子女寻找“曲径通幽”的门径,搭设“暗度陈仓”的阶梯。“天下为公,能者为之”。在学识和才能面前人人平等,优胜劣汰。既不承认“近水楼台”之家,也不存在捷足先登之便。这样,干部才当其位,事业才能兴旺发达。然而,总有些人想凭借权力和关系把子女拉上与其能力不相适应的高位。这种揠苗助长式的爱子之道,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也不敢苟同。春秋时郑国名相子产认为,硬要没本事的人担当某种职务,就如同让不会操刀的人割肉,只能自伤;如同让未尝乘车的人驾车射猎,只能车覆人亡。稍后的赵国触詟则进一步提出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思想。他说,位尊无功,俸厚无劳,“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有权的人只想让子女作官,而不考虑他们有无能力立功于国,一旦父辈辞世,他们将何以自托?爱乎?害乎?此可思之三也。
亲子关系是整个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因而,能不能正确地处理这种关系,也不仅是个人的问题。对一般人来说是如此,对领导干部来说,尤其是如此。可惜,这一点还不是所有的同志都认识清楚了的。毛泽东曾经建议全党读《触詟说赵太后》,周恩来也曾提醒领导干部莫让子孙步清代八旗子弟后尘。观盛衰之变,穷治乱之理,他们正是在洞察了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正确对待子女的重要性之后,才提出了这种语重心长的告诫。此情殷殷,此意拳拳。爱子之道,不可不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