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阅读
  • 0回复

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8
第5版()
专栏:

  宏观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王琢
宏观经济管理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坚持国民收入分配的平衡,消除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而要消除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就要找出国民收入在哪些环节发生了超额分配,对症下药,才能收到实效。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主要发生在以下一些环节:
一是财政赤字。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却硬要办那么多的事,对资金不足的缺口,就打财政赤字来弥补。这种财政赤字,直接表现为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
二是由生产与流通领域的不正常现象导致的财政虚收实支。就生产说,如工业企业生产的废品、残次品,需要削价处理的产成品,库存不适用的零部件和机械设备以及呆帐损失等,由于没有及时核销冲减利润,其中一部分依然作为税利上缴国家财政。这部分税利本是虚假的,但是,一入财政金库就作为实实在在的财政收入而相应地安排支出了。再以流通领域为例。当工业企业完成了产值计划,把产品销售给商业企业后,如果有些产品不适销对路,压在商业企业的仓库里,其价值就无法真正实现。但从工业企业本身看,产品已销售给商业企业了,相应地也把税利上缴了。这样,财政从工业企业收到的这部分税利也是虚的,用于财政支出,就会形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
三是在物价上涨时,企业在价格上涨前用低价购进的原材料或库存原材料,现在可以高价卖出,相应地表现为利润的增加。但这部分利润是由于没有相应调高库存的低价原材料的价格而形成的。从宏观上看,这部分因价格上涨而形成的利润是虚假的,其中一部分作为税利上缴了财政,也会形成财政虚收实支,从而形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
四是银行发行货币作为收购农副产品贷款的资金来源。在五十年代,我们的做法是,收购农副产品没有钱就发票子,发出票子收购物资,卖出物资回笼票子,而且农副产品经过加工增值,还可以回笼更多的票子,这不会出现通货膨胀,不会发生国民收入超额分配。但是,近几年情况有了变化,农业丰收,农副产品库存增加了,而国家没有相应列上一笔农产品储备基金,所以,投放用于收购农副产品的票子中有一部分没有相应的商品来回笼。没有商品回笼的票子,一部分变为农民的手持货币,随时可以冲击市场;一部分存入银行形成储蓄存款,而银行又把这部分储蓄存款放出去,形成膨胀的需求。这也是一种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
五是通货的过量发行(即非经济性发行)。一种是财政赤字造成的财政性的货币发行;另一种是贷款缺乏资金来源,就用发票子的办法弥补,其中一部分贷款还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这后一种过量的货币发行,也会形成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
六是派生性存款,导致信用膨胀,造成贷款规模扩大。这是通过信用膨胀而造成的国民收入超额分配。
总之,在上述情况下,国民收入中必然有一个相当部分是虚假的。如果不加分析地主张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就有可能出现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所以,国家对资金的使用量必须实行适当的控制,为了避免国民收入的超额分配,即使帐面上有那么多钱也不能花那么多钱,办那么多事。过去我们控制的办法主要是用行政手段“截流”,而对国民收入本身就存在虚假的情况注意不够。今后,必须采取“堵源”的办法,堵住前面列举的产生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漏洞,使每笔资金都有相应的物资保证。有了这个前提条件,才可以实行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原则。
为了实现资金平衡,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还必须把握住三条:第一,通过资金调节机制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实现资金平衡。资金平衡包括财政资金平衡、信贷资金平衡、外汇资金平衡以及三者之间的统一平衡。为此,要坚持以收控支,多收可以多支,少收必须少支,不能安排支大于收的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计划盘子。
第二,根据资金平衡原则控制宏观经济决策。凡是需要花钱的宏观经济决策,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决策,不管对长远或者对眼前有多么必要,都必须遵循资金平衡的原则,不能用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的办法追求高积累、高投入、高速度;同时,在体制上可以考虑,用财力资金控制取代额度指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办法。
第三,实行分层次的资金平衡管理体制,即在国家的政策和计划的指导下,实行“分灶吃饭”的自负平衡的管理体制。管理宏观经济层次的各级政府,各吃各的饭,各当各的家,既具有自我调节发展的机制,又具有自我调节需求的机制。这也就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实行以收控支、自负平衡的管理体制。这样才能治好旧体制反复出现的需求膨胀的痼疾,才能为价格体系改革提供基本的前提条件。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