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阅读
  • 0回复

“大气候”与“小气候”——项南、陆自奋、洪永世、王济夫谈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9
第4版()
专栏:

  “大气候”与“小气候”
  ——项南、陆自奋、洪永世、王济夫谈改革
  本报记者 高新庆
当今中国,再没有比改革更牵动人心了。改革是全国六届人大四次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全国人大代表、刚卸任不久的福建省委书记项南同志说,改革在国内议论纷纷,而西方国家倒是比较一致地肯定中国的改革。美国前副国务卿克里斯托弗说:“中国的改革,正重新塑造世界。”联邦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评价:“中国的经济改革是迄今全部经济史上最伟大的试验。”项南说,判断改革、开放,判断任何一项政策的正确与否,要从效果看,以促进还是障碍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他说,福建今天的好形势,应该看成是改革和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新事物,谁也不可能在改革、开放中做到万无一失,万事如意。又要改革、开放,又怕出问题,正象又想打胜仗,又怕冲杀死人,世界上没有这样的将军和军队。比较客观、实际的看法是:改革、开放都是有得有失,但得到的比失去的多得多。决不能因为看到改革、开放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东西,或有某些失误,就动摇和改变这个英明决策。他认为,改革、开放要不断“拆围墙”,而不能左一道右一道“筑围墙”。福建“围墙”没有了,“窗子”打开了,门也打开了,而且门是越开越大。先是开“下门”(厦门),接着开了“上门”(福州),然后闽南三角区十一个县、市的门也打开了,可以说是“门户”大开。其结果是国外的资金、技术、设备进来了,加上改革的进展,企业逐步搞活了。但随着开放、搞活,也难免飞进一些“苍蝇”、“蚊子”。对这些不健康和有害的东西,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也不能因为一时消灭不了而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和动摇,甚至有意无意地散布反对的论调。项南同志强调说,今天中国的事情,福建的事情,离开改革是没有出路的。
人大代表、原厦门市委书记陆自奋和人大代表、福州市长洪永世认为,要从综合效益上看改革、开放。无论厦门、福州,改革、开放的综合效益都是很好的。以厦门特区为例,原来老怕投资收不回来。结果如何?投资两个多亿,加上其他城市建设共十多个亿,而五年财政收入二十五六个亿,厦门自己留七亿多,其余上缴国家和省财政。
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委书记王济夫谈到,去年一年,烟台市几大灾害发生,开始是卡脖子旱,接着是雹灾,九号台风大面积袭击,秋季低温阴雨等。灾害考验了人民,也考验了改革、开放政策。1984年4月至1985年底,一年多时间,开发区投资六千多万元,基本达到“五通一平”,烟台港口扩建工程顺利进行,新建六个泊位,已完成了80%的工作量,龙口电站一期工程胜利建成,二十万千瓦发电机组已投入运行。与国外厂商谈成二百八十六个项目,总计金额二亿二千万美元,其中直接引进外资的六十九个项目,金额为一亿多美元,70%用于技术改造,创汇能力大大提高,虽遭严重自然灾害,工农业总产值仍增长14%,农村人均增收三十多元,达到人均五百四十元。从烟台看,没有改革、开放,哪有这样的大好形势和局面?
王济夫风趣地说:“对改革、开放,既要看‘小气候’,更要看‘大气候’。”他解释说,所谓“大气候”,就是从历史发展的较大跨度和从全国、甚至全球的范围来观察改革、开放的成败、得失,这样才能看清主流和本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