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弘扬中华文化的足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9
第8版()
专栏:

  弘扬中华文化的足迹
  本报记者 高宁
全国图书展览开幕之前,国家出版部门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我国文学艺术出版业繁荣兴盛的情况。
新书问世 每日百种
中国是发明造纸和印刷术的文明古国,至今仍是收藏典籍最丰厚的国家。这些典籍保存了我们古老民族屡遭厄运,却生生不已的深厚文化传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更加注重发展出版事业。现在,每天有一百余种新出图书与读者见面,这在历史上是从没有的。文艺图书的出版与整个出版事业同步起飞,自1978年以来的七年里,出版种数较前增加两倍半,达六千种;且品种丰富,门类多样。其中尤以文学创作最为繁荣。如小说,“文革”前人们记忆犹新的仅是屈指可数的几部长篇,而现在津津乐道的则是“百千万”之说,即平均每年大约发表长篇一百部、中篇一千部、短篇一万篇。大量优秀作品唤起了人们对美、对生活、对变革的向往和追求,在读者中掀起了读书热。
众家崛起 各具特色
具有转折意义的1979年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给地方出版社确定了新的方针:“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发掘了精神生产力的巨大潜能。此后四五年时间,全国出版社从一百多家猛增到四百余家,文艺专业出版社也从四家增加到二十多家。众家出版社扬优势,创特色,竞相推出新书、好书,出版业出现了百花盛开,争妍斗艳的奇观。
一些老出版社注意发扬传统,提高出书质量,扩大出书门类。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正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出版的总体建设,编辑出版卷帙浩繁的作品总集。三联书店所出文艺书籍注重文化性、知识性、趣味性,其中“大作家的小作品”、一批名家杂文随笔集颇令世人瞩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重视推荐学术研究成果。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中国青年等出版社,长期不懈地扶植当代文学作品,成绩斐然。外国文学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已向中国读者介绍了成百上千种的外国文艺读物。
地方出版社后来向上,在面向全国的竞争中迅速发展。普及小册子已为大部头、多卷本、丛书取代;出书种数也已占全国的60%,成为出版事业的一支生力军。在这次展览会上,地方社将展出八十余套丛书。如湖南的《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丛书》、《诗苑译林》;四川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四川国画家作品选》等都是独家产品,且有相当规模,显示了出版社的雄厚实力。其他出版社的丛书也分别具有地域、时期、体裁、题材等方面的特色,为文艺百花园增添了丰富的品种。
兼容并蓄 百花齐放
随着国策的开放,文艺出版出现了既博采众长,又重视传统的兼容并蓄的新局面。
在这次书展中,人们可以看到一些艺术珍品。《中国古代木刻画选集》是郑振铎生前精心搜集而成的,原稿在“文革”中散失,直到1982年才找回,经人民美术出版社补充印行,得以同读者见面。重印明版水印《十竹斋书画谱》是朵云轩几位专家费时两年,遍访全国各大图书馆以及私人收藏家,终于凑成一本最佳的足本,并集中几十位专门人才刻印成的。这两本画集为研究古代出版、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在抢救历史文物典籍的同时,出版界更注意开拓出版新领域,打破“左”的禁区。就拿中国现代文学来说,过去机械地按照政治标准取舍,现在则以传播文化、推广知识为宗旨,兼容百家。沈从文、徐志摩都已有选集出版;胡适、周作人的作品也已结集问世。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中国现代文学流派创作选丛书》十余种,“新感觉派”、“象征派”等都占有一席之地。外国文学读物的引进,门类、范围之广更属空前。当1978年有关部门批准出版三十种外国经典名著时还心存余悸;而今天,这类读物已增加到五百种。就品种而论,古代、近代的经典作品比“文革”前大有增加,仅外国文学、上海译文两社合出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就有选题二百种;当代作品也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丛书》现已出了一百余种;作品的地域也发生很大变化,从苏联、欧美转向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出版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古老文明和现代文明的交融,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汇。今天,许多文学艺术家已将西方现代艺术表现手法移入自己的作品中,使我国的文艺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彩多姿、斑驳陆离的景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