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华夏书史 薪火有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19
第8版()
专栏:

  华夏书史 薪火有传
  袁晞
在全国图书展览中,中国古代书籍展览颇为引人注目。从这个展厅走过,恍如一部中国文明史在眼前展开。从结绳记事、甲骨文到以后各个发展时期,直到本世纪的现代图书,北京图书馆筹集和复制的这二百多件展品及图片文字说明,让我们知道,文字、书籍同它们的创造者一样,也经历了幼年、童年,才步入成年,已伴随着人类走过了几千年漫长的道路。
展览分八个单元,在前言之后,介绍了中国语言文字的产生和演变过程。这里挂着画家范曾根据传说所绘的《仓颉造字图》,上题“仓颉造字,薪火有传”。结绳记事、刻木记日都有实物展品,两幅图表《六书沿革表》和《文字演变示意表》,十分清晰地勾画出文字从诞生至今的历史沿革。
有了文字,才可能有文字载体,“中国初期书籍的产生”部分,介绍了最早的文字载体甲骨、青铜器和石头。三千五百年前的刻字甲骨,可以说是最早的“书籍”,当然它不是民间的读物,仅是帝王的档案而已。作为祭具的青铜器又是一种文字载体,展出的西周早期的“史墙盘”是最早的有意刻写文字材料的文字载体。同许多民族一样,石刻文字在中国多不胜举,展品中有春秋三国分晋时的“侯马盟书”、石鼓文刻的长诗等等。
接着是正规书籍的产生,从孔子“删定六经”起,到“百家争鸣”,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展示了孔子把学问传播到民间,在中国书史上所起的承上启下的伟大作用。展出的《孔子删定六经图》和东汉熹平时期的“熹平残石”都说明了这一点。
书籍制作材料、生产方法和装帧形制三个部分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制作材料从甲骨、铜器、石头到竹木简、帛书、纸张,样样都有实物。生产方法有刀刻、手写、雕版、活字,展品有木刻版、泥活字及其印页。还有《金刚经》木刻版印刷品的复制件,原件从敦煌出土,现存英国,是今存最早的印刷品。一尊毕升的铜像立在这里,让后人永记这位“活版之父”的功劳。我国的书籍装帧形式之多在世界仅见,有编简、卷子装帛书、卷轴装纸书、纸书旋风装、纸书梵夹装、线装等九种,足见我们祖先的才智。
中国古籍众多,保护与维修也是一件精细的工作,展览的最后部分介绍了多种修复方法,溜书口、补书洞、加衬纸、金镶玉……让人饱览了图书保护者们妙手回春的技艺。
展览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书籍的学术史,除学术性、知识性之外,趣味性也是一大特色。云南少数民族的玉米绳结和记日木刻都讲述了人类童年的趣事。
社会的进步使书籍产生和发展,书籍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社会的进步,这个历史的脉络也可从展览中窥见。在中国文化勃兴的今天,一睹中国古代书籍史展览,定会有所收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