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阅读
  • 0回复

正确处理重点校和一般校的关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0
第5版()
专栏:

  正确处理重点校和一般校的关系
  辽宁省金县教育局
如何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这是在办高中过程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我们有一个发展的过程。1980年,我们对全县的高中进行调整,保留了五所高完中,其中有二所是省重点校。当时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是这几所学校该如何招生,实际上是应怎样平衡重点校与一般校的关系问题。一种意见主张分两批录取,重点校首先择优录取,然后再由一般校录取;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样做利少弊多。其理由是:一,重点校招生数多,约占全县的一半,尖子生都被录取走了,会挫伤一般校办好学校的信心;二,重点校都位于远离县城几十里外的农村,如分两批录取,会造成县城里的大量尖子生流向农村,人为地增加重点校的住宿生,会浪费国家有限的教育经费;三,现在的五所高完中,有四所是老的高完中,这些学校从师资到设备都基本具备办好高中的条件,何必硬要向重点校集中尖子生和骨干教师,做“拆东墙补西墙”的蠢事呢!县委、县政府对此事十分关心和重视,先后召开了初中、高中的领导和老教师的座谈会,认真听取了他们对办好高中的意见,还广泛收集了社会各方面的建议。经过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办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可照搬照套和一刀切。金县地处大连市近郊,经济条件优越,文化教育基础也比较雄厚,现在的五所高完中都已初具规模,把重点校与一般校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依靠大家的力量,肯定会为全县培养出更多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基于这个认识,我们自1980年以来就把这五所学校比作“五朵金花”,既坚持抓好重点校的工作,更重视调动一般校的积极性,把立足点置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上。
为使各校的师资能够配套,我们根据各学校的需要,从附近的初中选拔了一些既有学历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充实到高中任教。目前全县三百三十五名高中教师中,本科毕业的占39.4%、专科毕业的占45.4%,其余五十一名虽没有大学学历,但都是富有高中教学经验的老教师。
在录取新生和学生分配上,我们坚持实行“统一录取,划片分配,就近上学”的原则和方法。每年招收的一千二百名左右的新生,由县统一录取后,按预订的计划分配给各校。这样一来,大大减少了住宿生,减轻了国家和家长的经济负担。我们强调高中的教学工作必须因材施教,使高材生吃得饱、中差生也能吃得消。课堂教学,一般都着眼于中等生;对尖子生则开辟第二课堂,让他们更好地发展;对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自学课时,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使各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都调动起来。
我们从上到下,从学校干部到教师,都把五所学校看成是一所大学校。在全县成立了学科中心教研组,由进修学校的教研员任组长,由经验丰富的教师任副组长、请有名望的校长或教导主任做顾问。各中心教研组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改信息,总结推广教改经验。我们还定期在全县范围内发动群众,自下而上地开展优秀课评选活动,以推动教改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重点校有成绩,有经验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然而一般校也有长处值得学习。因此,我们大力提倡校际往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我们的一般校能主动组织教师去重点校学习,重点校也能虚心学习一般校的经验。
最初有的同志说,我们调动两个积极性是在搞“坐山观虎斗”,会破坏学校之间的团结,会挫伤重点校的积极性。但是,实践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多余的。这样做,增强了各个学校的办学活力,造成了学校之间你追我赶的生动局面。各校办学诸条件没有悬殊差别,自然在他们之间就不存有什么鸿沟,一般校也有信心和勇气争取与重点校并驾齐驱,开展友谊竞赛;重点校面对这个局面,更加看清自己肩负的重任,从而加紧工作,把学校办成名副其实的重点校,以带动兄弟校共同前进。
这种做法还有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我们高兴地看到,各校的各个层次的教师都挖掘了自己的潜力,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分布在各校各科的骨干教师,都有了用武之地,在教学第一线影响和带动着其他教师,促进了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去年评选出的优秀课和好课,遍及各个学校。
最根本的好处是促使各校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面对多层次的学生,各校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办高中的双重任务,开齐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安排了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必要的社会活动和公益劳动,坚持上好劳动技术教育课,农村学校还轮流组织学生参加校办农场的劳动,使学生的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毕业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