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2阅读
  • 0回复

出版事业的发展大有希望——写在全国图书展览开幕之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1
第7版()
专栏:

出版事业的发展大有希望
——写在全国图书展览开幕之际
宋木文
我国新时期的出版事业,在党的正确指引下,恢复和发展很快,已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景象。正在举行的全国图书展览,生动地展现了这一事实。
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把出版工作推到我党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出版工作,规定了出版工作的方针任务,使出版工作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团结人民、教育人民同心同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版工作要进一步发挥这个作用,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为人民提供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各类文艺、文化娱乐读物,特别要提高通俗文学读物的质量,以抵制庸俗文学书刊的泛滥;积极促进对外科学文化的交流,吸收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宣传我国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增进相互了解。
当前,在大力发展出版事业时面临着一个重要课题,那就是如何认识图书的商品特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给出版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图书虽然是一种精神产品,但它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归根到底也是一种商品,同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两重性。因此,图书生产与其它物质产品的生产一样,必然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使图书生产者不得不对图书生产进行投入与产出的比较,考虑其经济效益。然而,图书毕竟不同于一般物质产品,它是精神产品的载体,能够影响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指导实践活动,具有社会效益。尤其是我们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和革命性,不应单纯地考虑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因此,出版部门要进一步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同经济效益的关系。图书出版既要面向市场,又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所谓要面向市场,就是出的书要能卖得出去,要根据读者的需要来安排。因为从总体上讲,广大读者对图书的需求反映了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之所以不能完全由市场来调节,是因为有一部分读者的需求,代表了社会上落后的思想意识。因此对图书市场要进行分析,不能盲目地跟着市场的需求转。同时,由于图书这种商品的特殊性,市场的需求量不能完全反映一本书的价值,如果完全由市场来调节,许多很有学术价值的书就得不到出版机会。
由于图书是一种特殊商品,我国图书的定价也不能完全按实际成本加平均利润来计算。根据我国目前的情况,一般出版社只能在总体上坚持保本微利的原则,有很多书刊赔钱也要出版。有不少出版社由于专业分工的限制,在总体上也难以做到保本微利,需要给予补贴。
在这个问题上要克服两种片面性。一种是只讲社会效益,不承认书刊的商品属性,不重视价值规律对书刊生产的重大作用,不注意经营管理,甚至“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躺在国家身上,影响了出版事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离开这一点讲社会效益,只能是一句空话。另一种片面性是,把书刊等同于一般商品,甚至不讲社会效益,片面追求利润;或者把书刊出版混同于一般工商企业,在经济政策上不加区别,增加了出版部门的经济压力,这都不利于坚持出版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目前,出版部门的自我发展能力很低,生产设备相当落后。我国书刊印刷厂的设备,五十年代以前的产品占一半以上,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产品还不到5%。由于印刷生产能力不足,出书慢的问题十分突出。现在一部书稿从出版社完成编辑加工到印刷厂印装成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有的则更长。这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很不适应。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出版部门要通过改革,加强经营管理,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国家和社会各界要支持和扶植出版事业的发展。出版工作的状况,直接反映着并影响着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教育的发展水平。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出版事业都很发达。出版界的同志要求,财政部门应当继续给出版事业以有力的支持。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气勃勃,蒸蒸日上,呈现出光明灿烂的前景。作为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出版事业,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我相信,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出版工作面临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出版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大有希望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