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6阅读
  • 0回复

“新桥”难新人间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1
第7版()
专栏:文学评论

“新桥”难新人间情
荒煤
一口气读罢从维熙的《断桥》(载《中国作家》1986年第一期),尽管小号字叫我看得头昏脑胀,我却还面对着篇头两句题记发怔。
“任何哲人的滔滔经纶,都不如生活绝对富有。”这是两句普通的话,并没有什么深奥的哲理。可是,我仿佛还不断看到作品中栩栩如生的朱雨顺、徐虹、叶涛、梁仪、庄华这一群
“真正的人”充满激情的形象在我泪光中闪现。他们悲惨、壮烈的坎坷经历,震撼人心的遭遇与命运,真挚美好的心灵,既证明《断桥》画卷所展示的生活绝对富有,也显示了这些人物的灵魂、精神世界的绝对富有,给我枯老的心灵增添了不少的活力!
我忘不了作者在作品最后描绘的那幅水粉画,那带有洞孔的绿色钢盔的花盆中“婷婷玉立着一束鲜花”,“叶片上滚动着……有情的苍穹洒下来的泪雨”,以及“就在这一霎间,我久思而无所得的小说题目脱颖而出:《断桥》”的描写,以及借画家老黎之口说出的这段话:“因为你参与了垒筑人间鹊桥的艰巨工程!而最后终于塌方断裂,但愿这幅画对你有所安慰!”我觉得这就是作者近一年的辛勤劳动中洒下不少泪雨的出自肺腑之言,既是一种自我安慰,也是对那些饱经坎坷的人们一种真挚的慰问。恐怕更重要的,是一种虔诚的求索。正如作者借叶涛所表述的心声:“我倒想从梁仪二十多年煞费苦心地搭一座断桥落墨,用几个人的轨迹,勾画一幅历史的几何图形,让人们去求证,求索!”
这部小说的成功,之所以震撼人心,正是通过朱雨顺和徐虹的偶然的邂逅,而终于陷于无法摆脱的同命运、共生死境地;而无论是梁仪、叶涛、庄华这些真正的男子汉怎么煞费苦心,也改变不了他们的悲惨命运,让我们不得不去求索一个答案:在我国十亿人口的伟大的民族历史上,为什么会出现十年动乱这样一个灾难性的塌方断裂?
朱雨顺和徐虹之间不能建立起来的鹊桥,仅仅是他们个人之间爱情的桥梁么?恰恰相反,他们的爱情正是要建立在一座更宽广、更深厚的社会主义祖国的桥梁,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幸福的桥梁。如果他们对祖国失去了爱和理想,他们就不可能在悲惨的命运中顽强地滋长着如此真诚的爱情。真正的悲剧就在这里,塌方不仅是埋葬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几个人的生命,严重的是制造了我们下一代的年轻人精神上的断裂,丧失了对祖国之恋,对理想的幻灭。
当我看到正是这个可爱的少女刘小飞——因为她骑车越轨招来车祸,也招来了她母亲徐虹和朱雨顺的偶然相识,使徐虹发现了这个真正的男子汉,倾注了真挚的热爱——最后当母亲即将去世的时候,她这个“三十多岁的老姑娘”,却产生了随生父到国外去,“离开生养我这片冷土”的念头,我当时心头上真猛然打了一个冷噤。
多谢作者笔下留情,小飞终于还是留下来了,留在朱雨顺的身边……但是小飞去留这一段情节,的确使我感到心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颤动,使我热泪盈眶……作者固然好心地弥补了小飞精神上的断裂,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象这样的三十多岁的老姑娘、老小伙子们,他们心灵上还依然残存着一片“冷土”,还有多少?!
当然,参与搭鹊桥的同时代人,梁仪、叶涛、庄华,他们与朱雨顺血肉相连,同甘苦共命运,又岂止仅仅是为了朱雨顺和徐虹两个人的爱情?例如庄华亲眼目睹在朱雨顺自己的炮火下埋葬了翠玲老少三代亲人,认为朱雨顺这个伟大战士“谱写了我军战争史上,舍私为公最壮丽的一页!”作为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将领,对朱雨顺的个人生活和命运能够采取冷漠的态度么?难道庄华下矿井亲手为朱雨顺解除镣铐,不正是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正义和友情的表现么?
再如梁仪和叶涛对朱雨顺这个“煤的性格”,从认识到理解,而后发展到息息相关,无微不至地关怀,不正是表现了我们过去战争中几代人用鲜血凝聚的优良传统、反复提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么?这种精神是真正无产阶级战斗精神的升华,经得起任何严重的塌方。
因而,我读罢《断桥》,不能不有所感慨,我既为丛维熙同志这部作品的成功而高兴,也为他这种求索精神所感动。我钦佩作者的勇气和功力——他塑造了许多令人信服、真实感人的形象,包括那个觉醒过来的于江,那个虔诚歌颂“文化大革命”却被打死的女校长,以至那个“身上仍存留一颗中国的黄土之魂”的刘梦虹。然而,最宝贵的,是作者给我们求索到一种“煤的性格”:“它在地下深埋得越久,燃烧的火力也就愈旺!”这正是朱雨顺性格的特征,而又富有鲜明个性形象的魅力。而在梁仪、叶涛、庄华身上也同样有这种越烧越旺的火力;就是那临死前还声称懦弱的徐虹,也在珍贵的遗言中表现了煤的性格。她面对死亡并不表示遗憾,因为她终于“懂得了男子汉三个字的真正含义”,有了一个“我心上真正的亲人”。
这些“煤的性格”,既表现了在历史上出现严重的塌方断裂,怎样残酷地践踏了人性、人的尊严和价值,给他们造成了多么痛心的血泪迸流的命运;也真叫人感到他们燃烧的火力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力量和希望!——这就是社会主义文学中永远不能扑灭的真实的人性、人情、革命的人道主义的火焰!
可是我也止不住要呼吁:我们千万千万不能以此自慰,煤的性格既是如此,多大的塌方也埋不住它的火焰,就再继续往下深埋!人终究是人,而不是煤!作者也不是在挖煤,而是在挖掘真正的人的心。
单就作品的结构来看,人物关系和命运的交叉、互为因果,时空的交替和转换,情节的发展富有传奇性,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匠心。无非是尽可能让每个人物以第一人称,用“我”字来叙述自己的遭遇和感受,使我们感到更加真实、亲切,更容易透过他们的心声,更深刻地理解他们那么丰富、善良和美好的心灵,也使得我们得到美的享受。
我这篇读后感,只希望起一个小小的作用,能促使有情人都来读一下《断桥》。也表示我一个小小的祝愿,尽管我坚信断桥难断有情人,也希望在我们前进的历程中,切不要再出现这种无情的塌方断裂的悲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