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农安养鹅业的“兴——衰——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3
第2版()
专栏:

农安养鹅业的“兴——衰——兴”
关东镇 刘彤 周志先
春节前夕,听说吉林省农安县成立了鹅业开发公司。我们怀着极大的兴趣,来到这里采访。
农安,素称雁鹅之乡。境内第二松花江、饮马河、伊通河、新开河、翁克河,纵横交错,水面达三十二万八千亩,全县还有五十二万亩草原。发展养鹅业的自然条件堪称得天独厚。然而,养鹅业在农安的发展,却经历了一个“兴——衰——兴”的曲折过程。
1979年年初,听有关部门介绍说,广东人把雁鹅肉视为佳肴,雁鹅在那里销路好得很。
这一年,全县发展养鹅业,数量增到五十多万只,比往年翻了一番。春去秋来,县里挑选了一万多只上等肥雁鹅,装上火车发往广东。迢迢数千里,历经半月。到了地方卸车一看,死的死、病的病,剩下的成了又瘦又脏的癞皮鹅。一算账,一只鹅赔了一元五角五。消息传到县里,人心一下子凉了。时值大雪铺地,城乡集市上,顿时挤满了鹅。一时间,愁坏了养鹅人。
商品生产的这一课,教训是深刻的。事后,县领导总结得出了这样一条结论:抓养鹅,只抓养,不抓市场可不行;抓市场,不抓加工、储藏、运输、销售这一系列环节也不行。
1984年,县里派出了解市场行情的同志,他们从各地陆续发回信息:“南方、国际市场鹅肉供不应求”、“羽绒服畅销,鹅绒成了热门货”……鹅不是养多了,关键是运输“卡壳”。县里经过一番论证,决定从屠宰加工抓起,重振养鹅事业。
他们把原有的兔肉加工厂和冷库改建成宰鹅加工厂,把活鹅加工成白条鹅,解决活鹅外运难的问题。
我们来到宰鹅加工厂。急冻车间、冷库里堆满了白条鹅。小厂虽土,作用不小。正是它,为打开鹅的销路创造了条件。去年屠宰加工的四十万只白条鹅,被北京、石家庄、长春市的三家食品厂一购而空。鹅毛更是快货。为了解决卖鹅时间集中带来的收购困难了。今年县里决定扩大宰鹅加工厂,再建两条生产流水线,同时扩建冷库,争取达到屠宰一百五十万只的加工能力,以适应养鹅业大发展的需要。
县供销社同志向我们提供了一串数字:经过这一道屠宰加工,每只鹅纯增值二元七角。本着让利给农民的原则,活鹅的收购价由过去一市斤五角六提高到八角,农民卖一只鹅一般纯收入达到三元。加工厂的建立,方便了农民,进一步激起了农民养鹅的积极性。1985年,全县养鹅增加一百多万只,出售商品鹅七十万只。国家、集体、农民增加收入二百七十五万元。
“仅仅停留在屠宰加工,还摆脱不了出卖原料的落后局面。”副县长郑国维详细介绍了鹅的综合利用之后告诉我们:“鹅的全身都是宝。县里成立鹅业开发公司,要在鹅身上大作文章,组织各方面的力量来开发鹅业资源。”
为了对鹅毛进行深加工,县里正筹建羽绒加工厂和羽绒制品厂,今年将投产;鹅肝是名贵的高营养食品,填肥鹅肝的试验正在进行;鹅胆可以制药,县制药厂已经初试成功;鹅血加工成鹅血粉,是高蛋白的饲料添加剂;鹅肠可作食肉动物的饲料,也可制作肠衣……看来农安搞深加工开发鹅业,大有潜力。
(吉林日报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