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阅读
  • 0回复

路,在脚下这片热土上——记上海在基层工作的几位大学毕业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3
第3版()
专栏:

路,在脚下这片热土上
——记上海在基层工作的几位大学毕业生
新华社记者 徐光春 郭礼华
大学毕业,是人生道路的新起点。年轻的朋友们,在新的起点上,你们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呢?
下面记述的是上海市三名大学毕业生。他们的岗位在小工厂,在病房,在偏僻的海岛上。他们用坚定的脚步,踏出了光灿灿的人生之路。路,就在他们脚下的这片热土上。
小厂的路,留着闪光的足迹
1983年盛夏的一天,郑丽娟顶着烈日来到市区边缘一条窄小胡同的尽头,找到了自己的新岗位——上海长江洗涤机厂。
“我代表全厂一百多名职工热烈欢迎你!”厂长喜得合不拢嘴,“我们是生产工业洗涤机的小厂,经济效益差,主要是没有拿手的产品,缺少技术人才。你是上海机械学院的毕业生,分配到我们厂工作,真是我们小厂的大喜。不过……”
不过什么?郑丽娟明白,无非是厂里生产条件差,技术基础差,生活待遇差。这些她早已清楚。因此,她干脆地说:“我爱小厂!”
是的,大学毕业时,同学们争着考研究生,争着去研究所、大机关、大工厂,小郑心里却有另一番想法:大家都去挤那条路,别的路谁走?四化大业要靠各路大军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她服从分配,二话没说,来到这家小厂报到了。
她一进厂就忙开了,跑厂部、下车间、蹲班组,象蜜蜂一样贪婪地吮吸着生产知识的养料。开始,她在车间实习,边熟悉生产情况,边搞小改小革,大学里学到的知识很快在生产实践中开了花,结了果。
厂里生产的工业用洗涤机,品种少,型号老,销路很不畅,开发新产品成为求生存,图发展的当务之急。在大厂,这是高级工程师、工程师揽的活,可在这里,二十三岁、进厂才一年的郑丽娟就挑起大梁,毫不犹豫地承包了设计XDG—10型多功能洗涤机的任务。
盛夏,灰尘和着汗水,她钻到车间去琢磨生产工艺;启明星高悬天际时,她仍在灯下不停地计算、描画;有时身体不好,走路摇摇晃晃,她还坚持到市科技情报所查阅资料。正当难关被这位倔强的姑娘一个又一个攻破,人们脸上泛起初战胜利的微笑时,即将诞生的新产品暴露出一个很大的缺陷:动力部分高速运转时,机身震动过大。能不能攻下这个难关,关系到新产品的命运,对小郑来说,这也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她将一台新买来的家用洗衣机拆了又装,装了又拆,反复研究水流量的大小、喷射孔分布情况对漂洗功能和机身震动的影响。她一面观察,一面计算,逐步修改原来的设计方案。经过二百五十多天的辛勤工作,一台采用八十年代先进技术的新式洗涤机终于设计成功了。小郑获得了新产品设计奖。
之后,她又和另一位技术人员一起,先后用四五个月的时间,设计成功了新型的烘干机和脱水机,并很快投入生产。
小小的集体厂,开始在落后的基础上起飞了,郑丽娟也在有些人不愿走的路上迈出了坚定的第一步,留下了闪光的足迹。
病房的路,铺着和煦的春光
“我喜欢病房,当个临床医生有做不完的学问,有无穷的乐趣。”
同我们谈上没几句,她就爽快地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她叫俞文清,1982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毕业生。
说实话,三年多以前她被分配到上海市卢湾区中心医院工作时,心里还有一股子怨气呢。在一些名牌医科院校的毕业生中,流传着一种说法:一等的报考研究生或出国留学,二等的留校当教师搞科研,三等的到附属医院当个“预备役”名医生,末等的才到条件差的医院搞临床。俞文清恰恰进了一所条件不很好的医院,落了个“末等”。
但是,走进医院,她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排着长队等待就医的人群,病人投来的期待目光,激起了这位新医生的强烈责任感。她想,什么一等末等的,作为医生,能解除病人痛苦的最高明,不能解除病人痛苦的最蹩脚!于是,怨气变成了志气。不久,当医院领导要这位儿科专业毕业生先到内科工作时,俞文清连连点头:行,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在病房当医生,又辛苦又担风险,值一次班,连续工作十六个小时,除完成医生的职责外,有时还要兼做护士的工作,她从不叫一声苦,不喊一声累。一次她巡视病房时,发现一名呼吸衰竭患者两眼发直。她预感情况不妙,立即检查,原来是痰窒息。她以最快的速度抢救,吸痰,人工呼吸,终使病人转危为安。
“这是我的病人!”她常常这样回答病人家属对她的赞扬。去年底,她接收了一名呼吸极度衰竭的老年病人,昏迷不醒的样子好象生命随时都可能终止。经检查,病人肺部严重感染,呼吸道堵塞。“救活她!”强烈的责任心象一道无声的命令,驱使她投入紧张的抢救工作。插管,输氧,切开气管,人工呼吸……。病人曾两次昏迷,又两次被抢救过来。经过连续苦战,病人终于呼吸畅通,睁开眼说话了,俞文清自己却累得一下子瘫坐在椅子上。
实践使她感到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于是刻苦钻研有关的临床医学知识,注意观察吸取其他医生临床处理的经验。现在,她书写的病案,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描述生动,在多次全院和区卫生局范围的病史抽查中获得一致好评。
海岛的路,洒满辛勤的汗水
一封发自美国的信,飘洋过海送到崇明岛。上海市崇明中学数学教师施永兵撰写的论文《关于唯一泛圈图的几个定理》,在国际数学杂志《离散数学》上发表了,世界图论专家评价作者在所研究的领域“第一个提供了有实质性内容的重要结果……”
一个教学任务很重的中学教师,是怎样登上科学的高峰,是怎样处理好本职工作同业余科研的关系的呢?
他是深深地热爱着自己的本职工作的。三年多以前,他从上海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背着铺盖卷来到自己中学时代的母校崇明中学的时候,就立下了这样的宏愿。他是一等奖学金获得者,又是上海市的市级三好学生,按惯例完全可以选择更热门的工作或报考研究生。但是,他想到海岛上现在迫切需要中学教师,毅然做出了回崇明岛的选择。
他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兼数学教师,负责把这个班从高中一年级一直带到高中毕业。他努力改革教学方法,想方设法使学生们对数学发生兴趣,还一个个谈心,把政治思想工作做在前头。他经常同学生干部一起开会研究工作,学生的早锻炼、晚自修以及宿舍卫生等,他都关心。在他带领下,这个班年年被评为校文明班。去年毕业的时候,全班三十八名同学,除一人考取中专外,其余全都进入高等学府。不少学生从大学里写信告诉他,由于中学数学基础打得扎实,为他们在大学里进一步提高提供了很大方便。
教学上的成功,更激励他钻研图论,以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研究图案之间关系的图论,是新兴数学分支,现在已成为物理学、化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重要工具。在大学,他就在吴望名副教授指导下,写过两篇有关图论的文章,引起图论界注目。来到崇明中学后,他合理安排时间,坚持起早贪黑钻研图论,节假日和寒暑假,他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到图论研究之中,常常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
他的研究成果已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世界图论界权威邦迪、我国图论专家田丰等学者都对他的成果给予肯定。对唯一泛圈图问题颇有研究的新加坡科学家叶宏博来信来访,称赞他这样既当中学教师又搞业余研究,是“世界上少有的”。
面对这样的成绩,他还安心于中学教师的工作岗位吗?他说,海岛之路虽然崎岖,但却是我向往的路,我要更加步伐坚定地走下去。
(新华社上海4月22日电)(附图片)
1982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的俞文清在为病人检查身体。
新华社记者 王子瑾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