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做社会主义出版家——粤湘川陕出版业巡礼之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3
第3版()
专栏:

做社会主义出版家
——粤湘川陕出版业巡礼之二
本报记者 余章瑞
记者到四川采访之前,就听说那里的出版界有一个提法,叫做“创牌子,扶苗子,抓票子。”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四川的同志说,社会主义出版家讲经济核算,但不以赢利为唯一目的。出书,首先要考虑对人民是否有利,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否有利,其次才考虑能否赚钱。能赚钱的好书固然要出,赔本的好书也要出。该赚的赚,该赔的赔。赚,是薄利多销,不是越多越好;赔,能不赔就不赔,能少赔就不多赔。
据了解,粤湘川陕四省出版的“名牌产品”,几乎都是赔钱的。四川出版的《中国现代作家选集丛书》和《当代作家自选丛书》,在香港书展博得一致好评,但除少数几种选集略有盈余外,多数是赔钱的。湖南打得很响的《走向世界丛书》每辑要赔七八万元,装潢印刷都很好的《于右任墨迹选》亏两万七千元,《陶行知全集》亏七万元。陕西出版《中共党史人物传》、《鲁迅研究丛书》,是为了保存史料,积累文化。这方面的目的达到了,赔点钱,他们则认为值得。
但在现阶段,出版社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业务的发展、条件的改善、职工的奖金福利,都要从赢利中开支。光出赔钱书,钱从哪里来?
办法是有的,叫做“以书养书”,以一部分书的赢利补贴另一部分书的亏损,并用来扩大再生产,为职工谋福利。1982年,四川出版一幅名为《敬爱的元帅》的年画,当年作画,当年印发,先后印行十九次,印数达六千五百万张,创年画销售最高纪录。光是这张画,就给出版社攒了一笔钱。湖南科技出版社出的《知识台历》,1984年发行一百零一万套,1985年增加到一百七十万套,当然也赚了点钱。湖南去年出版的一千二百五十种图书中,重版书占30%,发行五万至十万册的有一百四十五种,发行十万册到百万册的有二百二十种。凡发行几万册的都能有赢利,所以他们就敢于出一些印量少、成本高的学术著作了。
竞争而不挖墙脚,也是社会主义出版家与资本主义出版商的不同之处。各出版社之间选题、组稿“撞车”的事几乎是难免的。如老舍的《四世同堂》,四川出了,北方一家出版社也出了,他们就在发行范围上达成协议,避免了矛盾。冯玉祥将军的两本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计划出版,登广告后得知别的出版社也在准备出,便主动退让,还将一千多封购书信转给该社,请他们售书给读者。
社会主义出版家一定要讲究经营管理,经济核算。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岑桑、花城出版社社长王曼分别是广东省作家协会的副主席和理事,省出版总社社长罗宗海是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们现在既编书,又过问印书、卖书,还关心印刷物资的供应、职工的福利待遇,等等。他们推行岗位责任制,克服忙闲不均现象,奖罚分明,使每一个编辑关心所编书的命运。他们积极引进先进印刷技术,力争缩短出书周期,提高图书质量。人们称赞他们既是作家、美术家,又是出版家,是“两栖人”。记者在同这些负责同志的接触之中,也感到他们已不只是一介书生,而且具备了更多的社会主义出版企业家的气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