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阅读
  • 0回复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减产保价”和“减价保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3
第7版()
专栏:资料

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减产保价”和“减价保产”
七十年代初期,由于西方国家石油消费量日益增加,以中东产油国为主体的石油输出国组织(以下简称欧佩克),在石油斗争中夺得了原油生产的自主权和油价的决定权。经过几次提价,到1981年,每桶油价由1973年10月的三点零一一美元提高到三十五美元。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石油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大批非欧佩克国家成为新的产油和石油出口国家,世界石油市场由过去求大于供转变为供过于求,油价也随之疲软不振。为了阻止油价下跌,欧佩克于1983年3月实行“减产保价”的政策,规定石油生产上限为日产一千七百五十万桶(比1974年历史最高产量三千一百八十一万桶减少45%),以保持每桶二十九元的价格。同年10月,又将生产上限减至一千六百万桶。但是,非欧佩克产油国特别是英国却大量增加其北海油田产量,削价抛售。到去年底,非欧佩克产油国的日产量已达二千八百万桶,使欧佩克在世界石油市场中所占的比重由1979年的67%下降到39%。面对这种情况,沙特阿拉伯于1985年12月在第七十六届部长级会议上倡议和推动欧佩克放弃“减产保价”的防御性战略,改为“减价保产”的进攻性战略。其基本点是,欧佩克今后将优先考虑维护它在世界石油市场上“公平而合理的份额”,而不象以前那样首先考虑维护石油价格问题。
随着形势的发展,在第七十七届石油输出国组织部长级特别会议上,大多数成员国达成协议,再次提出通过限制产量,促使油价回升。
  ·津宁·(附图片)
左侧标记为“油价”。四部滑车从上至下依次为:消费者、加油站老板、石油公司、石油输出国组织。
(原载美国《时代》周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