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阅读
  • 0回复

“嘉陵”靠联合起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4
第1版()
专栏:

“嘉陵”靠联合起飞
本报记者 黄文福
中国大地上,几十万辆“嘉陵”摩托车在奔驰。
被称为“嘉陵集团”的经济联合体,已有十一个成员厂,还有遍布全国的二百二十多家协作配套厂,形成我国最大的摩托车专业化协作生产企业群体。联合体成立五年多,完成工业总产值十三亿元,创税利两亿八千多万元,投放市场摩托车六十六万辆,为国家回笼货币八亿元。
嘉陵集团正在腾飞。短短五年,只花了不到一千万元投资,就建起一个年产能力为三十五万辆的大型摩托车企业,比新建同样规模的摩托车厂节约三分之二的投资,缩短三分之一的时间。嘉陵集团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因为走了横向经济联合这条光明之路。
五年前,军品任务不足的重庆嘉陵机器厂开发民品搞摩托车,当时是“单干户”。尽管这个厂是有四十多年历史的大军工企业,冷挤压工艺水平高,技术力量强,但是,生产摩托车所需要的机加工能力比较差,以至1980年千辛万苦生产出二千五百辆,一算账还亏本。显然,靠嘉陵厂自己的力量不可能大批量生产摩托车。在这种情况下,他们走横向经济联合之路,同两个军工企业、五个民用企业一起,组成了嘉陵摩托车经济联合体,形势立即改观。联合体中的华伟电子设备厂和浦陵机器厂,都是生产三马力汽油发动机的工厂,联合后仅一年,两厂就建成十条发动机生产线,形成年产十几万台发动机的能力,弥补了嘉陵厂的不足。其它几个成员厂也各自具有铸锻、金加工、橡胶件等优势。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一联合,分散在重庆和四川涪陵地区的八个不同所有制的军工、民用企业,迅速形成了一个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整体。当时,八个厂总共投资六百三十万元,便为摩托车生产提供了八万多平方米厂房和一千七百六十多台(套)设备,形成四十六条专用生产线。1981年,联合体生产摩托车猛增至五万辆,去年生产二十五万辆,是联合前的1980年产量增长一百倍,产品成本降低48%。
综观嘉陵集团的发展,可以看出企业间搞横向经济联合,是提高自身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经济利益是决定企业参不参加联合、联合体能不能发展和巩固的关键。嘉陵厂为什么要当“龙头厂”搞联合?因为它虽然生产出摩托车这一“拳头”产品,但只有大批量生产才能多盈利,以摆脱军工企业由于军品任务不足而造成的困境。四川涪陵地区的柴油机厂和南川机械厂,为什么要和重庆的嘉陵厂联合?因为它们产品销路不好,长期靠吃财政补贴过日子。重庆电影机械厂原来生产电影放映机,是政策性亏损企业。它要找生路,参加了嘉陵联合体,利用厂里几千平方米的生产场地和金加工优势,转产摩托车离合器和前、后制动器等零部件,结果打了翻身仗,1981年到1984年,产值和利润年平均递增41%和30%以上,去年又分别比前年增长72%和三点七七倍。
既然经济利益是企业间(也是地区、部门之间)横向经济联合的关键,在企业群体中如何分配盈利、结算价格等,自然成了联合体各成员厂最关心的事情,也是联合体能否存在、发展和巩固的核心问题。嘉陵经济联合体之所以兴旺,重要一条是它实行两次分配,兼顾各方利益,用经济纽带把各成员厂紧紧联在一起。第一次分配,是确定每辆摩托车的目标成本,以此为基础制定每一零部件和总装配价格,以此作为联合体内部结算的依据。各厂实际成本和内部结算价格的差额部分,盈利自得,亏损自负。这一步主要是解决联合体成员不吃“大锅饭”。第二次分配,则是按照各厂所提供零部件和总装配的价值在总成本中占的比例,对摩托车净盈利额进行再分配。这一步主要解决各成员厂关心联合体整体利益问题。联合体盈利越多,各成员厂分配越多。这样,大家齐心合力为整个摩托车生产和销售卖劲。五年中,嘉陵联合体用于二次分配的金额达一千七百多万元。这是一条成功的经验。
嘉陵集团是一个松散型的经济联合组织,各成员厂的所有制、隶属关系都不改变,这必然遇到一个矛盾:当联合体发展需要资金而各成员厂自身又不能解决时,谁来投资?各成员厂分属不同地区的不同行业,各自有主管“婆婆”。有的“婆婆”眼光不那么远,不愿向联合体投资。这样,联合体发展必然受到限制。为逐步解决这一矛盾,嘉陵经济联合体去年9月决定:从二次分配额中把每个成员厂应分金额的10%提取为共同发展基金,以低息贷款的形式借贷给资金困难的成员厂,用作更新改造发展基金,增强成员厂的自我改造能力。这一步又为企业间横向经济联合增加了一条纽带,使所有制和隶属关系不同的企业群体能有自身的坚实经济基础和应变能力。“嘉陵”得联合之利,“嘉陵”在联合中起飞,“嘉陵”的经验是值得重视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