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为原料市场敲响警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4
第6版()
专栏:经济述评

为原料市场敲响警钟
本报记者 丹林
由于原油价格的暴跌,石油生产国将因此遭受上千亿美元的损失,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一方面由于内部分歧,一方面由于与英国等非成员生产国难以协调行动,在稳定市场、保卫价格的斗争中失去了它在七十年代的那种叱咤风云的气概,陷入深深的困境之中。
石油的命运如此,其它初级产品的形势怎样?其它原料生产国又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
其它的初级产品虽没有石油的影响大,它的价格变化引不起举世的关切,但它的趋势也实在令人不安。
科特迪瓦农林部长德尼·卡农指出:1985年底,科特迪瓦的主要出口产品的价格较上年度又有了大幅度的下降。木材、棉花、棕榈油、椰子油和天然橡胶的价格分别跌落了66%、47%、52%、75%和31%,至于鲜菠萝的出口价格已远低于生产成本。这是科特迪瓦的切身感受。
联合国贸发组织的一项统计指出: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初级产品的价格指数,如以1979—1981年的平均值为一百的话,1984年为八十四,1985年约在八十以下。这就是说初级产品价格在八十年代上半期内下降了20%以上。第七十九期《青年非洲经济》发表的一篇文章说,1980—1985年世界初级产品价格下跌了30%。可能由于计算的时间、计价的货币单位不一样,计算的结果不尽相同;但是,二者共同之处在于:八十年代以来,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是个明显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下跌是在西方经济由滞胀转向复苏、即经济略有增长的情况下发生的。
六十年代出现的石油生产国组织,以及它为捍卫生产国权益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斗争鼓舞了其它原料生产国,它们效法欧佩克,组成了咖啡、氧化铝、磷酸盐、铜……等生产国组织。但是,它们未能象欧佩克那样一度成为市场价格的决定者,它们只是在团结的基础上为稳定市场、改善贸易条件与消费国举行谈判,达成咖啡、可可、锡、橡胶……等一批协议。这些协议一般规定了年度交易总量、各生产国出口配额、价格幅度、重审价格的程序,并建立起为稳定价格、调节供需关系的合理库存。某些协议,如1962、1968年咖啡协议曾得到较好的执行,使生产国权益受到一定保护。
然而,令人婉惜的是这些生产国组织对价格的影响日渐削弱,近年来,更出现分崩离析的趋势。例如,可可协议规定的平均价格从未实现;咖啡协议之外出现了一个平行市场,今年2月,在投机引起价格混乱的情况下取消了出口配额;氧化铝主要生产国多米尼加在1984年退出了氧化铝协议;主要锡产国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尼不久前相继宣布放弃拯救锡协议的努力;巴西、印尼准备退出咖啡组织;马来西亚和印尼打算不再参加关于可可协议的谈判……
原因何在?
二十年来,国际初级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发生了某些变化。就生产国方面看,由于生产国为增加出口收入而发展生产,导致市场的初级产品供应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世界可可产量1985年较1980年增长15%;仅黑非洲十个法语国家的棉花产量在近十年内增加了40%,何况世界其它地区的棉花也增产不少;而另一方面,由于工艺技术的进步,对原料的需求却在缩减。科特迪瓦的一家周刊曾报道,由于改善巧克力配方,全世界的可可需求量每年减少十三万吨;锡业理事会报告,八十年代以来全世界镀锡铁皮的需要量每年减少5%。供需关系的变化是初级产品跌价的一个重要因素。
原料生产国生产初级产品的目的在于出口。为了销售增长了的产量不得不要求突破出口配额,为此,一些国家或退出协议、摆脱配额限制,或在协议之外向非协定签字的消费国出售产品(咖啡),形成一个协议外的平行市场。这都危及现行协议的执行。
原料生产国调整经济政策的普遍趋向是放松国家控制和公营企业的垄断,扩大生产与经营的自由化。这在对外贸易上的反应必然是要摆脱束缚与限制。
从消费国方面看,它利用原料生产国对国际市场的依附与软弱的地位,采取了日益咄咄逼人的姿态,或取消原有的承诺,或无视生产国的利益坚持过低的价格(如可可),使谈判难以达成协议,或使已有协议无法执行。它还把贸易和援助联系起来,鼓励双边谈判,力图瓦解生产国的统一阵线。
某些贸易垄断公司和交易所的投机活动是加剧市场不稳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锡、锌价格暴跌和前不久咖啡价格的波动都是投机活动造成的。
当然,初级产品市场受国际货币市场动荡不安的影响也很大。这些交织在一起的作用,不仅直接影响原料出口国当年的国际支付和财政状况,也使它们的经济社会发展计划难以实现。原料生产国的处境和发展正处于日益恶化的过程中。
大多数西方经济界人士已看到,今天初级产品市场的不稳定已超出可以容忍的限制。他们认为:稳定市场是当前最紧迫的目标。
然而,不从根本上改变南北关系、建立起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个紧迫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