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阅读
  • 0回复

加快宁波开发 建设东方大港——访宁波市长耿典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5
第2版()
专栏:

加快宁波开发 建设东方大港
——访宁波市长耿典华
新华社记者 于有海 本报记者 陈敏
趁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之际,记者访问了宁波市市长耿典华,请他谈谈宁波开发的前景和“七五”建设安排。
修成深水良港 赢得万国通商
耿典华是电讯工程师出身,身材魁梧,谈吐文雅,一口江苏口音。他告诉记者说:宁波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市辖五区六县,总人口四百八十七万。宁波在对外开放和开发建设中有许多优越条件,而一个最显著的优势,就是拥有一个国内罕见、国外也是少有的深水良港。老耿打开一张地图,指着宁波说:“你看,宁波处于我国海岸线的中部,是南北航线的交汇点,背靠长江三角洲,与经济比较发达的沿海及长江沿岸十五个省市直接相连,和朝鲜、日本、东南亚诸国大港形成一个等距离的水运网络,是内外两个辐射扇面的中心点。”
要发展经济,特别是要开放,发展国际贸易,就离不开良好的港口。现在我国的几个大港,如上海港、天津港、大连港,都担负着繁重的任务,终年忙碌,但还远远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内外贸易的需要。
宁波港口的优越条件,早就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到过北仑港的专家学者纷纷称赞“这里是中国港口的皇冠”,“东方的鹿特丹”、“将来真正的东方大港就在这里”。港口的发展大大推动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宁波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来,已有美国、英国、日本、瑞典和香港、东南亚等四十九个国家和地区的二千多位客商通过合资合作、补偿贸易、来料加工等多种形式进行经济技术交流,全市共签订中外合资合作项目二十六个,总投资二点四九亿元,利用外资协议额三千六百多万美元;引进技术项目一百三十五项,成交额五千九百多万美元,有七十四项已投产。1985年外贸收购额达五点一三亿元,创汇一点六亿元,比1980年增长85.6%。
老耿谈到港口的发展前景,记者不禁问道:将来宁波港总吞吐能力究竟能达到多少?他说:目前北仑港区长达十三公里的深水岸线还可以建造万吨至二十万吨级码头三十多个,总年吞吐能力可达一亿吨以上。有人估计,如果把整个港区计算在内,可以达到三亿吨。耿市长兴奋地说,如果是三亿吨,那么就可与鹿特丹港并驾齐驱了。到那时宁波就可以成为商贾云集、万国通商的真正的东方大港了。
“七五”要腾飞
耿典华说,“六五”期间为宁波的经济起飞和向建设东方大港迈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六五”期间宁波的经济年增长速度为20.8%,高于全国11%的水平。工业方面,已成为全国年产值逾百亿元的十六个城市之一。城乡居民的收入,五年中也分别增长了一倍和一倍半以上。为了下一步的发展,全市已初步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网络。三个港区都与铁路、公路、内河运输线联结在一起。民航也已开通上海、杭州班机。一点三平方公里的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在昼夜忙碌地进行“六通一平”和二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去年3月动工,今年6月就可基本完成。从瑞典引进的一万四千门程控电话,今年5月也可投入使用。老耿说,这一切都为了在“七五”腾飞打基础。
谈到“七五”计划时,耿典华兴奋地告诉记者:党中央、国务院和浙江省十分重视宁波的开发建设,小平同志就曾多次过问宁波的工作,耀邦、紫阳、彭真、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先后来宁波视察工作。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以谷牧为组长的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聘请包玉刚和卢绪章为顾问,国务院有关部门领导同志为小组成员,并把宁波列为“七五”期间国家重点投资地区之一。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加快宁波开发建设的要求,从宁波实际情况出发,宁波市“七五”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服从服务于全国、华东和浙江经济发展需要,坚持开放与改革双管齐下,外引和内联同步进行,充分发挥沿海开放城市内外辐射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加快深水良港的开发和交通集疏运网络的建设,以港口促工业、促内外贸易,带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初步设想,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前提下,到1990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二百零四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3%;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百一十四亿元,平均每年增长10%。
目前已列入国家和浙江省“七五”计划的大中型项目有十五个,总投资达到六十二亿元,其中“七五”投资四十六亿元。这些项目建成投产后,宁波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将发生很大变化。
爱国爱乡爱湖山 心心相连帮宁波
宁波是浙江的宁波,也是全国的宁波,它还要建设成为东方的宁波、世界的宁波。因此宁波的建设开发,也要依靠全国和海外的力量的支援。小平同志提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已经在海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宁波人以善于经营而闻名,素有“无宁不成市”之称,宁波人的足迹遍涉海内外,长期以来形成了著名的商帮——“宁波帮”。据了解有数十万宁波籍人士及后裔旅居在港澳、日本、东南亚等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身在海外,但时时想念着自己的祖国和家乡。如慈溪县已故旅日爱国华侨吴锦堂先生,生前积极支持孙中山先生革命,并捐资在家乡兴修水利、创办学校。临终前还嘱咐子孙将其遗体安葬在家乡,并撰下“为爱湖山堪埋骨,不论风水只凭心”的墓联,表达了他始终不渝爱国爱乡之心。香港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王宽诚,捐资建成东思中学“宽诚教育楼”;宁波对外开放以来,海外有一万二千多宁波籍人士先后回乡探亲访问,为家乡建设献计出力。包玉刚先生捐资五千万元创办宁波大学的义举,在海内外更是引起很大反响。包先生说:宁波面积是香港的十倍,没有一所大学,要开发宁波就首先要开发智力。去年10月,他带领全家回宁波参加宁波大学奠基典礼,参加万里同志召开的宁波开发和发展现场办公会议,共商家乡建设大计。他高兴地称自己为“宁波大使”。现在他正积极为宁波的开发建设而到处奔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