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7阅读
  • 0回复

《历史研究》今年第一期发表文章 探讨史学方法论问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5
第5版()
专栏:

《历史研究》今年第一期发表文章
探讨史学方法论问题
近几年来,关于历史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日益为史学界所重视。今年第一期《历史研究》发表了一组文章,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吴廷嘉的《要重视和加强史学方法论研究》一文指出,我国史学界在方法论研究方面,不仅没有把唯物史观的基本方法系统化,而且大大落后于当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总水平。这意味着缺乏运用唯物史观于实践的具体手段和途径,从而大大削弱了它的科学效用,也使史学难以回答当今科技革命和各方面改革的挑战。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唯一科学和严整的历史观。但以往我们运用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机械历史唯物论的倾向。表现在:1、把辩证的经济决定论变成机械的经济决定论和政治决定论,把历史研究变成了简单的形式逻辑推理,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类推出相应的政治结构与思想文化状况,历史变成了八股;2、把阶级分析法绝对化。过分夸大阶级斗争作为历史发展动力的作用;不考察阶级斗争的内容,而以阶级斗争的形式(革命或改良)作为评价历史运动的标准;3、对历史作用力采取简单的单一分析法,忽视历史发展合力论;4、线性因果分析法。只见一因一果,否认历史过程中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与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5、史学理论范畴凝固化,多年来没有发展。作者认为,加强史学方法论研究,丰富和发展史学方法,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1、加强对史学理论总体构架的研究,明确史学方法论在史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2、继承和发展唯物史观的基本研究方法;3、在改造和汲取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史学方法;4、从非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成果中吸取一切有益的科学成分。
姜进的《历史研究的非线性化及其方法论问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对近年来洋务运动研究的检讨。作者认为,1979年以来出现的关于洋务运动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热烈讨论,把有关的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然而这场争论并没有根本性的突破。争论各家虽然观点歧异,互不相让,但他们的理论出发点却是相同的,这就是关于历史的线性发展观。文章指出,历史的线性发展观是十八、十九世纪理性时代的产物,今天作为一种史学研究方法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束缚了历史研究。中国近代史和洋务运动史研究长期纠缠于某几个问题,研究领域狭隘,研究层次难以深入,不能不说是因为受制于这种抓“主线”想法的缘故。长期以来,正是在这种线性发展观的影响下,近代史研究既缺乏高度的综合性,又缺乏对深层结构的微观分析。作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新趋势,将是从抓主要线索为主的表层研究,过渡到以整个近代社会结构的运动为对象的立体研究。
李开元的《史学理论的层次模式和史学多元化》一文,是从历史学的主体即史学家的认识层次来研究史学结构的尝试。文章把历史学分为四个层次:1、低层史学。以确立个别的历史事实为任务,它追求史实的“复原”,主要工作方法是考释和描述。真实性和准确性是它的主要价值标准。2、中层史学。它在低层史学已确立的史实基础上进行工作,以探索个别史实间的相互关系为任务,主要方法是分析与归纳。3、高层史学。它在已经确定了的史实和史论上建立历史演化的一般法则和理论模式。它的工作方法是抽象,假设和想象为其方法上的一大特色。4、哲学史学。这是历史学的最高层。它是从哲学的角度对整个历史学的思考,是历史学对于自身存在的反思。作者认为,历史学就是由以上四个层次即四个子系统组成的大系统。了解这一层次模式及其多种机制,大大有助于解决“史”与“论”的关系问题,也会使我们认识到实现史学方法多元化是必要的。      
       (王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