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踏上零地心引力的旅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5
第7版()
专栏:遨游太空七昼夜

踏上零地心引力的旅途
王赣骏
美籍华人王赣骏是第一个乘坐航天飞机进入太空的炎黄子孙。不久前他写了一本名为《我能,你也能》的书,叙述他被选为太空人进行集训的情况以及他在太空中生活和实验的经历。本报从书中节录一些章节,分篇连载,以飨读者。原文中太空梭、梭舱等用词,为适合我国读者的习惯,均改为航天机、机舱。标题是编者加的。
1985年4月29日。这一天是我这一生当中最感沉重的日子。这一天我成了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中国人。二十五年前一个举止平凡、只能如一般人兴奋分享仰望人造卫星飞越星空乐趣的高中毕业生,绝想不到有一天竟会成了世界第一个亲自登上太空做实验的物理学家。
清晨六点钟,欧博麦、格雷哥里、诺门达嘉、唐林德、鲁迪、松登与我七个同登“挑战者”号航天机的太空人,群聚在早餐桌上。
欧博麦是指挥官,其实也就是航天机飞行任务的正驾驶,航天机的升空、降落都是由他来控制。
格雷哥里是驾驶员,实际上是副驾驶,帮助欧博麦控制仪表。航天机上轨道时,他与欧博麦轮班,各十二小时,注意航天机是否正常飞行。
唐林德是太空实验室的机械工程师,他的任务是打开实验舱内所有的机械装置,但他同时也是“副研究员”帮助科学家做北极光的科学实验。
诺门达嘉是工程师,所有飞行有关的机械工程问题,都是由他来主管,他同时也是一个医师。
松登做生理学方面的实验,量血压、身高、体重、收集太空中人身体的变化资料。他还兼管动物实验,因此我们带上去的大白鼠、松鼠猴也全由他来负责。
荷兰人鲁迪是一位副研究员,主要做有关晶体成长方面的实验。
我是正研究员,主要是做液滴动力实验。
我们七个人升空不久之后,便发现,我们互相依赖的地方很多,缺谁都不行。
八点半,我们走出大门,一路通往航天机发射场,满满的人潮高声欢呼,他们已在外面伺候多时,电视摄影机、照相机、记者蜂拥而至,我们已被交代过:“不准与记者交谈。”
两辆警车前导,两辆侍卫车殿后,我们向航天机发射台急驶而去。当我看见航天机耸立在眼前的时候,眼里不禁模糊起来。虽然几个月来我见过它多次,但这一次不一样,对我有不寻常的意义,我将登上它,飞离地球。
在发射塔下,有三名勤务人员帮我们进入发射准备区,我们将从这里登电梯,一路进入“挑战者”号的座舱。勤务人员为我换上太空装备,并进入机体,有人为我扣上座位安全带,戴上头盔。从小窗上,我看见,塔桥逐渐被拖离航天机,我们上路了。
我们开始用机内通讯设备与地面指挥部试音,并与舱内每个人试验通讯。这天稍早,本来气象报告有逆风状况发生,可能影响发射,曾引起大伙儿不安,但到了倒数之前,气候好得不得了,阳光普照,逆风状况解除,倒数还是照常进行。
这个命名为“五十一B”的航天机太空实验室三号飞行,原订1984年11月飞,一再因事延迟,先是延至1985年1月,后再延至4月底。
巨大红火浓烟中,航天机缓缓离地升起,强猛的引擎隆隆作声,我可以感觉到引擎往上冲刺的庞大力量。我们已经上路了,时间是1985年4月29日十二时零二分。我走上了多年梦寐以求“零地心引力”的旅途,随“挑战者”乘风而去。(一)(待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