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走出“怪圈”天地广阔——记北京市房山县窦店村党总支书记仉振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6
第2版()
专栏:

走出“怪圈”天地广阔
——记北京市房山县窦店村党总支书记仉振亮
新华社记者 周尝棕 张银曙
走出“怪圈”
京郊窦店村,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林木中。
旧日的窦店曾经是土屋、泥道、破街、烂镇。如今,人没进村先见一派好风光。老远就望见四个白色圆形大粮仓(每个能装四十万斤粮)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近粮仓,见到的是面粉加工厂和饲料加工厂。粮仓南面,有一个奶牛场,还有一个可养三万只鸡的现代化养鸡场。再往南,是一个拥有大型冷库的清真肉联厂。
窦店在北京至保定的公路边,路西有饭店、旅馆、综合修理组,还有汽车修理厂。路东是砖厂、预制构件厂,它的大烟囱、大塔吊,气势雄伟。一座构造极为讲究的沼气池,几乎使人们无法猜透它的奥妙。窦店还有十四个农场、十四个牛场、十二个瘦肉型猪场和十多个大鱼塘。
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农工商,在窦店形成了一座“立体交叉桥”。
走进林木深处的窦店村,你还会发现,这里有以联合收割机为中心,从耕、播、除草、施肥到收割、脱粒等成龙配套的机耕队;有挂面、香油、熟食品、豆制品等小型加工厂;还有产品销向八个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厂和珐琅厂……
在“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年月,我国农村经济曾落入恶性循环的“怪圈”:人们忙粮食、忙饭吃;越忙日子越穷、越紧。窦店村也不例外。现在的窦店,已经从“怪圈”中走出来了。
问起窦店为什么能变得这么快?大伙一说就说到他们的老书记仉振亮。
仉振亮这个人
从1956年到1986年,仉振亮当了三十年党支部(总支)书记。窦店是个大村,汉、回、满、壮四个民族,张王李赵等三十多个姓氏,一千一百多户人家,四千一百多口人。窦店又是个集镇,历史上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让这么多人赞成你,可不容易。
这三十年,仉振亮这个支书是怎么当下来的呢?
这得分两段说。从1956年到1976年,仉振亮主要靠的是两条:一条清廉正派,一条懂生产。那时候,有这两条就够了。
可是做到可不容易。
仉振亮做到了,从1956年当上支部书记那天起,他就给自己立下了“四不”的规矩:群众给烟不抽,给酒不喝,送礼不要,请客不去。多少年来,他遵守这个规矩,不请客,不陪客。到群众家说事情、办事情,甚至连水也不喝。有人认为,“当官不打送礼的”,你不收礼不要紧,给你送家去。仉振亮也有办法,他把送来的礼物全带到大队去——归公。仉振亮的宗旨是:该办的事,我一定给办;不该办的事,你想“神法”我也不办!
当然,没有第二条也不行。仉振亮是一个非常合格的农民。他自己能干。那些年一到麦秋割麦子,精壮劳力总要比试比试;哪一次比赛,都是仉振亮割到前头。掌犁、扶耧,他样样都是“好把式”。
就凭这两条,头二十年历次选党支部书记,窦店的党员齐刷刷举手选他。
可是,按仉振亮给窦店人办的事情来说,头二十年可不多。数得出来的,只有两件。一件是,从1959年起,由他发起组成的打井队,在窦店的耕地上打了五十多眼四十米深的机井;第二件,从1970年起,还在批“唯生产力论”的时候,他带领四百名壮劳力,苦干五个冬春,平整了两千多亩偏坡溜岗地,把沟沟壑壑、岗岗陵陵的土地连成了平川。
1976年到1986年,这十年。仉振亮除了把头二十年那“两条”带过来,又加了一条,用窦店人的话说:眼光远。他办的事情归总起来,也是两件:一、发展现代农业;二、发展商品生产。他常跟干部、农民讲起窦店经济发展的目标。他说:“我们是京郊农村,到广安门只有四十六公里。京郊农村要为首都服务,我们拿什么服务?光拿老玉米?把老玉米送到中南海、送到人民大会堂去?”
“拿老玉米不行。要拿肉、蛋、奶,拿首都人民需要的东西,喜欢的东西。拿少了还不行,要多拿……”
周围人看着1978年以后窦店经济的腾飞,有人说仉振亮是“开拓型”人物。
仉振亮自己说:“没有党的好政策和大伙的努力,我再有本事也不行!”这话不假。他今年五十八岁,1978年五十岁。难道五十岁以前一点本事都没有?看来,施展本事得有条件。
大转折中
头二十年,仉振亮当书记抓工作是“单打一”:“干活带带头,工作不犯愁”。后十年不同了,抓农、牧、工、商、运,这可不同使牲口、挖土方。许多事,他变成了“力巴头”——外行一个。大的不说,连小鸡也养不了。你按乡下老太太办法养鸡,遭一场鸡瘟就得“全军覆没”。科学养鸡,不学,门也没有!
从1978年以来,仉振亮是用尽脑筋干工作。他家的灯常常亮到夜里十一点以后。他再没有头二十年那么轻松了。他说:现在从观念到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都要有个大转变。不转,或转慢了,你这书记就不够格,生活就会把你丢开!
有一步他走对了:1976年——也就是他当支部书记第二十年的那年秋天,他叩开了房山县农科所的大门,继而又去叩开北京市农科院的大门,请来科技人员到窦店帮助进行科学种田。1977年搞试验,1978年农业大丰收。而他个人和整个窦店人,思想上的收获更大。正是从那时候起,他和人们开始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
仉振亮有个长处:干什么,学什么,都一心一意,全神贯注。县农科所的副所长张中兴把铺盖卷搬到窦店,前前后后住了一年半,仉振亮也把铺盖卷从家搬来,同张中兴住到一起。一年半时间朝夕相聚,他象入了一次科学启蒙“讲习班”,第一次认识到科学的伟大,科学知识的重要。
随后,党的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政策来了。仉振亮走的这一步,为窦店发展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打了底子。
仉振亮于1979年后的三年,抓养猪、养牛、养鸡,都自觉地坚持科学试验。他尊重从北京市农科院请来的科技人员,积极支持他们在窦店搞各项试验。上千头圆滚滚的肉牛,上万只优种产蛋鸡,要是没有科学作保证,遇到毁灭性灾害,他哭都没处哭去。
在窦店,搞农业机械的,搞建筑工程的,搞农业技术、搞畜牧、搞养鸡的有关人员,都被轮流送出去进行专门培训或学习。要掌握知识,掌握科学技术,窦店得有自己的专家。对于邓小平同志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阐明的“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仉振亮通过实践深深体会到了。
有些事情,他不是“碰”对的,是靠分析形势办对的。1980年初,仉振亮和大伙商量把解散了十年的建筑工程队重新组建起来。他是根据这样一个信息:国家建设大发展,人民生活在提高,工业厂房,居民住房,都要有人盖。工程队成立后,果然应接不暇。
1981年春天,仉振亮又向村干部们建议建饲料加工厂,事实也证明,是先走了一步。形势摆在那里,你要科学养猪、养牛、养鸡,没有饲料加工厂,也就没有主动权。
窦店畜牧业的大发展,饲料加工厂起了带动作用和保证作用。现在,窦店的肉牛,每月六十头,装两个车皮,运往深圳或香港。窦店肉联厂的分割牛肉,供应北京民航和上海民航。
窦店实现了农业机械化。搞种植业的只占全村总人口的4%多一点,共一百八十人,而大多是妇女劳力。全村四千一百口人,从1982年起达到人均产粮一千六百斤。
这一连串事实,是窦店发展史上的一连串大突破。
“立得住”原则
1985年,窦店的工农业产值达到一千二百万元。
仉振亮说:“窦店的产值上千万,我们没赚过亏心钱!”
这正是他的“立得住”原则。
一次,有人找了窦店建筑工程队,说市内有一项工程,造价三十万元,他可以设法把造价提到四十二万元。如能承包这项工程,从中捞到的十二万元,他和窦店干部平分。仉振亮说:“那是坑国家,我们不干!共产党员不能拿国家的钱往自己口袋里装!”
1982年正月初二,吃饭时,在石化区当司机的儿子对父亲嘟嘟嚷嚷,说他想停职留薪,贷款买辆汽车跑运输,并且申明:“爸爸,你什么也甭管,只要给我趟趟路子就行,保险三年交你五万元!”
仉振亮把筷子一放,冷冷地说:“我要发财用不着你!老子是共产党员,决不拿窦店党总支这块招牌,拿社会主义三十年的积累,去谋个人私利。有真本事,带领大家都富起来!”
仉振亮规定的窦店经济发展的原则至少有三条是“坚定不移”的:
一是以农业为基础;
二是必须为首都服务;
三是走共同富裕道路。
他认为,如果不坚持这些,窦店就“立不住”。
仉振亮个人的收入,居本村中等偏高,年收入两千元多一点。村里主要党政干部的收入,都大体是这个数。在窦店,收入最高的是从事农业的,其次是养牛、养猪、烧砖、搞建筑的。仉振亮的主张是,集体收入再高,根据全国工资水平,一个村干部也不应拿得太多。
仉振亮现在是北京市人大常委、特等劳模。1985年12月,北京市委又授予他模范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访问过程中,仉振亮向我们介绍了窦店人的创造,介绍了窦店党总支和村干部所做的大量工作,还介绍了北京市农科院常驻窦店小组的卓越贡献。这些,今天已汇成了一个整体,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发挥着力量。我们只是从这个整体中选取了仉振亮事迹的一些侧面。
仉振亮离退休年龄不远了,但他愿意在退休前再办成几件事情。他表述自己的壮心,叙说自己的向往,依然用的那种徐缓、平静的语气。而他描绘的,却是一幅光辉灿烂、天地广阔的画卷。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