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阅读
  • 0回复

“友谊基于了解”——记加拿大朋友杜玉涵博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7
第7版()
专栏:国际副刊

“友谊基于了解”
——记加拿大朋友杜玉涵博士
杨伟喜
在繁忙的东京成田机场候机厅里,我拿着一张照片,打量着每一个从我面前经过的白种人,希望一眼认出这位素昧平生的朋友——加拿大国务秘书部口译局的杜玉涵博士。盛情的加拿大政府,安排他做译员,陪同我们赴加访问。
还是他先“认”出我们的。他说:“你们应该盯住这一点。”他指了指自己的秃顶。一句笑话,我们间的距离顿时缩短。
杜玉涵生性幽默,也很直率。在一次采访活动后,我说:“我问得很多,很细,您不感到不习惯吧?”他哈哈大笑:“一个记者就应该什么都问,什么都看。友谊基于了解嘛!”
“友谊基于了解”,是我通过十几天的共事感觉到的。
他是在读大学的时候,接触到中国灿烂文明的。从此,中国人民的传统美德,中国的文化、科学和多姿多彩的民俗,使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决心把中文和英文都作为第一语言来攻。
他对中国人民的真挚感情,起初凝聚在他的老师——一个华裔教师身上。老师不但教给他普通话,教给他文言文,还教给他方言。当拿到文学博士学位时,他已经对中国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有了相当的了解。
在加拿大国务秘书部口译局任职后,作为寥寥无几的“中国通”之一,几年来,他陪同过我国的主席和总理;也经常陪同加拿大的高级官员访华。这时,他对沟通中加两国人民的友谊,已经有一种使命感了。这种升华了的责任感,使他更加迫切地想了解中国。
他到过的中国城市,不比我们少。在新疆,他学会了一些维吾尔语。在他家的书房里,摆了很多中文报刊和文学作品。在翻译中,他不但能恰当地使用俗语和成语,而且能使用我国出现的一些新名词。
杜玉涵是本着友谊的目的了解中国的,因此,他批评起我们存在的弊端,总是直言不讳。他直率地批评一些服务行业的“冷面服务”,批评一些出租汽车司机的粗鲁,还批评机关存在的官僚主义。他的批评,受到了我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欢迎。谈起这些,杜玉涵就抑制不住作为一个朋友,能得到对方理解时特有的兴奋之情。
杜玉涵认为,误解是友谊的最大障碍。有一年,加拿大的许多报纸说中国到处都在引进“汉堡包”等西式快餐生产线,仿佛中国人准备扔掉传统的烹调技术。一有机会,他就告诉加拿大人,中国有几千年传统的风味小吃,“狗不理”就远胜于“汉堡包”。中国人不会生搬硬套西方的一套,以至连生活方式都改变的。
同样,杜玉涵也厌恶我们对西方的误解。他对我说:“中国有一家杂志,常有对西方的失实报道,比如,谈起父子关系,好象这些国家的人六亲不认,连人性都没了。”
在我们访加期间,他作为一个外交官员,“利用职权”尽量多安排活动;作为一个译员,他忠实地把我们和采访对象的话语翻来译去。他虽然不可能用批评的眼光向我们介绍资本主义社会,但他力求公正、客观地向我们介绍各个方面。
我明白,这个三十八岁的加拿大朋友,如此热心于架设中加友谊的桥梁,是因为“友谊基于了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