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阅读
  • 0回复

朝阳,从这里起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8
第2版()
专栏:

朝阳,从这里起步
辽宁日报记者 郭洗尘 本报记者 卢小飞
山杏花开了。春已到塞外辽西朝阳山区。山坡上植树种草、开犁播种的三五人群,山道上川流不息的车辆,农贸市场上攒动的人头,都使人感到一股扑面而来的融融春意。
从大黑山到努鲁儿虎山,从大凌河到老哈河,昔日那个穷而没有生气的朝阳,在脱贫的道路上起步了。
唱好自己的拿手戏
人们无法忘却,十五年前这里曾出过一篇“朝阳起宏图”的大新闻。宏图未展,贫窘依旧:1984年以前全市有55%的农户缺吃少穿;70%的农户每年缺柴三个月以上;三十五万人、十三万头大牲畜吃水困难;二十六年累计吃国家返销粮二百八十万吨;花国家民政救济款二亿二千万元。朝阳,成了“国家级”的贫困地区。
去年农村的第二步改革,放手按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是朝阳山区起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朝阳有不少拿手戏。靠资源取胜的,有北票的黄金、建平的沙棘、建昌的林果;靠技术取胜的,有姜家窝铺的小磨香油、凌源的红砖。可是,以前唱得并不得心应手。
有个统计:1959年到1984年的二十六年中,农业总产值一直在四、五亿元间徘徊,人均收入长期在五十元左右。“以粮为纲”是主调。拨乱反正之后,人们还迟迟未能从中解脱出来。
还有个统计:1985年,全市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16.5%,林、牧、副业的产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6%、33%和11%,农村社会总产值十八点四亿元,人均收入达到二百三十多元。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的指导思想是:种植业以经济作物为主,大农业层次以林、果、牧为主,农村产业以采矿业、加工业和劳务输出业为主。
各有各的拿手戏,各有各的唱法:
干旱高寒、水土流失严重的建平县,去年靠市场信息,因地制宜种植四十七万亩向日葵,仅此一项,全县平均每人增收一百元;
具有发展果业条件的建昌县,“上下齐唱果业歌”,去年以来新栽果树三百万株,等于建国以来的总和;
喀左自治县坤都营子乡,是有名的“困难营子”。去年仅六千亩旱烟,就使全乡人均收入三百元;
以烧红砖驰名的凌源县,同外地联办砖厂一百一十六个,输出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四万多人,增收二千多万元……
看了各地的拿手戏,得出这样的观后感:每个县、每个乡、每个村都有自己的资源优势,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把那些对粮食生产不利而对其他生产有利的自然因素利用起来,变资源优势为市场优势,摆脱贫困就有了突破口,也就有了希望。
下好一子全局皆活
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土里土气的,坐落在凌源县西南一条三十五公里长的大沟深处。院子里排立着上百个带着草帽的大缸,缸里腌着销往东三省及内蒙古、河北的二十六种锦州小菜。
这就是建厂不到一年的大王杖子乡二龙山酱菜加工厂。
小菜清爽利口,杏仁、地环儿、嫩黄瓜真够味儿。更耐人寻味的是,围绕着酱菜,全乡一万八千亩、年产七万五千公斤的山杏仁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农民靠加工杏仁收入二十多万元;八百四十户农民的一千亩蔬菜有了固定的销售渠道;一百零七户编织专业户的筐筐篓篓派上了用场;五十六个运销专业户生意兴隆。它直接间接吸收的剩余劳动力难以详计。
余味无穷。它使人悟出朝阳山区发展商品生产的一个突出特点:选准起步项目,有板有眼地抓住不放,就可以起到下好一子、全局皆活的作用。
沙棘,漫山遍野的沙棘。辽宁全省有五十万亩,建平县就占了四十四万亩。过去,人们只把它当作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却很少知道,它的鲜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每百克是苹果的二十到二十五倍,维生素A比鱼肝油含量还高。
市场需求的信号,促使全县形成了六个沙棘饮食品加工厂。去年生产出三百吨沙棘原汁、三十吨汽水和十几吨酒,以及“血宝”、“健宝”等畅销各大中城市的固体饮料。农民靠卖沙棘果收入三十五万元,加工又使其增值一百三十多万元。
建平计划在近年内把沙棘扩种到一百万亩。经济的开发,在无形之中促进了生态环境的建设。
山楂,漫山遍野的山楂。建昌县新开岭上的山楂有百年的历史。
一株高产山楂树,可收入一百多元,多次加工可多次增值。又是这一规律推动了全县的山楂加工业,县带乡,乡带村,光是新开岭乡加工厂就带起了六个村和户办的加工企业。山楂系列产品应运而生。
今年建昌县的山楂加工业注重挖潜、改造,四个乡级加工厂已经动起来了。新开岭乡加工厂打算从外到里、直至加工到山楂核制的卫生香。
生活随之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变化。大姑娘说亲,过去看有没有瓦房,现在看有没有山楂树;老人们过去愿给后代置房买柜,现在却琢磨,置房买柜不如先建山楂园。
点上的突破,使祖辈厮守的穷山,正逐步变成宝山。谁还能坐得住呢?
加油,“老裴大哥”们!
细雨的清晨。我们去凌源县半截沟村。村头的一家姓李,依山的小院。房里没有电,也不点灯。靠了透进窗纸的光亮,才看清三口之家只有一床被子,没有褥子,炕席缺边少沿。
吃粮?老天爷赏脸,才能闹个蛤蟆逮苍蝇——刚供嘴。花钱?几只鸡腚对付买点油盐酱醋。现成的出路是乡里组织的劳务输出,却又舍不得丢开妻小。
这般光景的,全市农户里大约有30%多。
这里的地理位置并不偏远,却如此封闭。党中央给了富民政策,但不少农民还是“自主权挺大,主张没有”。当地有句土语:穷懵了,不知出哪家门子。他们渴望明白人领路出门。
一批领头的新人脱颖而出。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海洋里学游泳,已闯过“碰大运”的阶段。
新开岭乡党委书记裴玉海说:“全世界死亡率最多的是心血管病,而山楂是极有效的防治品。”他的市场空间在全球,起点是身边的山楂树。
这个乡已发展了四十多万株山楂。裴玉海收集有关山楂的各种信息,登门上科研、情报部门走访。他在乡里逢人便说:国内山楂市场的年需求量八亿五千万公斤,现在只有五千万公斤多一点。
1983年,全乡肥山下放给了农户;1984年,实行谷川让地于果;1985年,全乡出现摽劲栽山楂的动人场景。到今年春天,人均四十株山楂树,户户都有摇钱树。
当别的乡也兴起山楂热的时候,他已把注意力转向产品创优。农牧渔业部的山楂良种繁育基地在他那里。沈阳农学院的山楂专家及省、市、县的果树科研人员是他那里的座上宾。乡里办了果树技校,一百零八名学员一年毕业后,成为各村的科技推广骨干。
去年山楂红了的时候,沈阳农学院山楂课题组张育明教授进山,向他提出有关山楂的六个问题,裴玉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娓娓道来。“你是哪个农学院毕业的?”裴玉海答说只念过中学。这使教授惊喜不已。
人们亲热地管这位三十四岁的书记叫“老裴大哥”。
改变山区农民的素质,除了农民的自我创造,自我发展,还需要裴玉海这样一层人承上启下的作用。
面临着我国广大山区还比较贫困的现实,加油哇,“老裴大哥”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