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阅读
  • 0回复

招工制度改革 职业教育兴旺 合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普通高中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8
第3版()
专栏:

招工制度改革 职业教育兴旺
合肥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超过普通高中生
本报讯 目前,安徽省合肥市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已经超过普通高中的在校生,二者的比例是1.02∶1。市全民所有制和部分集体所有制单位去年共招工三千五百人,其中三千四百人经过职业技术培训。这是该市进行招工改革,实行“先培训、后就业”方针出现的新变化。
合肥市从1980年开始试办职业中学。但是,因为劳动制度没有相应改革,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劳动计划没有跟职业教育计划结合,招工时受过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员跟没有受过的一样对待,职业中学的专业设置也较盲目,经费、师资和实习场地无从解决,致使职业技术教育缺乏活力,发展缓慢,招生人数每年徘徊在六百人左右。全市各行业增加的新职工大都没有经过职业教育,素质较差,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影响。
1984年底,市劳动局和教育局经过深入的调查,提出了改革劳动制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方案:全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招工必须招收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合格的人员,部分需要较高技术水平的个体经营者也必须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合格才能领取营业执照。合肥市委和市政府批准了这一方案,并决定由市劳动局和教育局组成职业技术教育办公室,协调这一方案的实施。这个办公室成立后,首先对全市各单位、行业三年之内生产发展的情况和增加用人的要求进行了充分预测,根据本市当年和近期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订劳动计划,再根据劳动计划制订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计划,确定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
劳动制度一改革,全市各行各业都开始重视职业技术教育了。去年,教育部门和企业互相配合,新建和扩建了一批职业中学和职业培训班,大多数企业所属的子弟高中和部分普通高中也改为职业高中。很多企业还提供了实习场地、专业课教师和部分经费。
为了适应各行业补充职工的不同需要,合肥市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对长期、稳定需求的人员,他们通过二至三年制的职业技术教育预先培养;对近期急需的,他们办为期半年至一年的短期培训班来满足。合肥化肥厂年产十万吨的烧碱车间将于1987年试生产、1988年正式投产,市职业技术教育办公室1985年就安排一所职业高中招收一百名两年制的学习制碱操作技术的学生。合肥手表厂以前产品滞销,不需要增加职工,去年与上海手表厂联营,突然急需大批装配工。市职业技术教育办公室今年就帮助该厂办起为期半年的培训班。这种“以长为主,以短补缺,灵活多样”的办学方法,减少了职业技术教育的盲目性,满足了各行业的需要,毕业生也大受欢迎。
1985年,全市职业中学毕业生有七百九十五人,被招工单位对口录用的达96%;职工培训班毕业的三千二百名学员,被对口录用的达82%。全市的经济发展计划、劳动用人计划和职业技术教育计划开始走上互相衔接、紧密结合、同步发展的轨道,促进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合肥市公共交通公司以前连年亏损,仅1984年就亏损六十三万元,职工队伍尤其是司机和售票员素质差是一个主要原因。去年,这个公司在市教育部门的帮助下,录用了一百五十名经过职业培训的新职工。这些售票员、司机讲职业道德、技术水平较高。1985年,全公司盈利二百一十万元,过去经常发生的售票员、司机跟乘客打架的事大大减少。今年,合肥市各类职业培训班已招生三千三百名,各类中等职业学校还将招生二千多名,招生的总数比改革前的1980年到1984年的总和多出一倍多,职业技术教育出现了蓬勃、稳定发展的局面。 (许志平 毕全忠)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