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阅读
  • 0回复

一心为群众谋利益——记昌平县北七家乡砖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刘贵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8
第4版()
专栏:

一心为群众谋利益
——记昌平县北七家乡砖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刘贵
高淑敏
“一心为群众谋利益的好干部”,这个称号对刘贵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刘贵是北京市昌平县北七家乡砖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人们为什么这样评价他呢?还是从刘贵办过的三件“绝事”说起吧。
第一件,他大儿子结婚,儿媳妇是大清早娶进门的,村里人得着信儿前来贺喜,结果碰上了“铁将军”把门。
第二件,二儿子结婚,下午,儿子、儿媳还在做工,下班后,两人回家结了婚。喜事儿悄没声地办了。
第三件,刘贵的母亲病逝,村里人心想,这回的份子呀出定了。可是他们又打错了算盘——刘贵在母亲去世的当天夜里就把丧事办了。
刘贵家这三档子事,村里人没有追哄上,心里怪有些不落忍的,钱没花不说,心里还闹得不痛快。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因是他替乡亲们办事,从不想捞半点好处。刘贵当干部几十年,没吃过一家,没喝过一家。所以,村里人都想趁着刘贵家办喜事时出份礼,好把人情补上。刘贵呢,就知道早晚会有这着棋,因此才办了这三件“绝事”。
刘贵办“绝事”,还办“傻事”。
他领导的砖厂,每年上交利润二十万元。可前些年,他的月工资一直是三四十元。领导几次想给他调工资,他都拒绝了。工资不多拿,奖金他也不多要。有一次,县里奖励刘贵六百元。刘贵心想,成绩是大伙干的,奖励应该大家得。于是他把奖金分给了职工。
还有件事,大伙也都为他惋惜。他在村里当大队长时,村里从他手里走了那么多人,可他自己的四个儿子却一个也没有出去。这是陈年老帐了。就说眼前的事吧。刘贵家里有三个现成的司机和机手,又有人答应以优惠价格卖给他一辆解放牌汽车,真是要车有车,要人有人。这要是搞个运输专业户,用它两三年工夫不愁发不了财。那阵儿又正赶上县驾驶学校招司机,他在砖厂开车的二儿子还真有点动心。你想想,他儿子带出来的徒弟一出砖厂门,每月都是几百元挣着,莫非师傅还不如徒弟?可这事硬是让刘贵给压下了。不过,刘贵自有刘贵的道理:如果把儿子放走了,厂里别的司机还能安心吗?他们一定会说,好啊,书记的儿子都放出去挣大钱啦,咱们就活该守着方向盘受穷吗?这样一来,砖厂不垮才怪。
就这样,刘贵硬是把自己发家的路给堵死了。
刘贵堵塞了自己发家的路,却大开集体致富的门。为了扩大烧砖生产,增加利润,已经年过半百的刘贵,一个人同时领导起两个砖厂。在扩大烧砖生产的同时,他还搞起了多种经营:开设了服务部、冰棍加工厂、豆腐房、缝纫部,他领着大伙盖起了能容纳一万只蛋鸡和四千五百只肉鸡的大鸡舍,开挖了百亩鱼池。仅养鱼一项收入就大为可观:1983年产鱼一万两千斤,1984年产鱼二万六千斤,1985年产鱼四万斤。他们还本着服务首都,富裕农民的精神,把这些鸡、鱼、蛋类供应首都市场,换回的钱,给厂里职工谋福利。他们自己动手,建起了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并配有医务室。刘贵说,要让那些辛勤劳动一辈子的老职工,在这里度过他们幸福的晚年。刘贵还有个设想,打算建一个福利工厂,收养全乡的残疾人。
该想的刘贵都想到了,甚至连厂里职工退休的事都安排妥贴了。可是,刘贵自己呢?
他守着一座大砖厂,可自己至今仍在建厂时搭的地窝棚里办公。厂里职工早都住进了新楼,他住的还是那个地窝棚。全乡上千户用砖都是从他们砖厂拉的,他家盖房用砖却到别的砖厂去买。
夜里闷窑,这活茬既苦又累,刘贵就自个包了。每晚,他要担一百二十担水,有时累得晕过去,醒来后,又接着干。就这样,他担了三年,接着又是整整三年。
去年,刘贵领导筹建的“建都”砖厂正式投产后,他想:自己年纪大了,文化也不高,还是让年轻人挑重担吧。于是他向乡里请求:让自己年仅三十一岁的徒弟担任新建的机械化的“建都”砖厂厂长,自己仅负责老厂的工作。乡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刘贵离开“建都”砖厂走了,走得光明磊落,两袖清风。临走前,他交给了新厂长一张财产清单。看着清单上一件件机器、设备,新厂长的眼睛湿润了。他心里默默地说:老厂长,你交给我们的物质财产可以用数字表示,然而一个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却是无法用数字计算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