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流动资金问题需综合治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8
第5版()
专栏:

流动资金问题需综合治理
朱田顺
流动资金问题尖锐化的由来
流动资金包括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以及和生产阶段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流通阶段所需要的资金。每一次包括流通在内的再生产过程都是流动资金的一次活动周期。只要有生产和流通,就需要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但是,由于财政拨补流动资金已大部改为贷款,去年抽紧银根后流动资金的需求超过可贷资金供应能力的矛盾尖锐起来。现在流动资金问题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如不综合治理,加以解决,将影响生产和流通的正常循环。
什么是导致流动资金供求矛盾尖锐的原因呢?
第一,基建规模过大,新开工的企业多。近两年来,由于基建战线长,至少从三个方面影响了流动资金的供求。一是基建规模过大,占用资金多,不仅挤掉了一部分生产和流通所需要的流动资金,影响了原有生产能力的充分发挥;而且占用了企业的留存利润和更新资金,无论是企业被摊派集资搞基建,还是企业自己扩大基建规模,都影响了企业自己补充流动资金以及进行有利于降低流动资金占用比例的内涵技术改造的能力。二是新开工的企业多,需要大量流动资金。现在搞基本建设一般都没有安排和固定资产相配套的铺底流动资金,以致新开工企业一诞生就缺少流动资金。人们把这种现象喻之为“只生孩子不喂奶”。但是,“孩子”毕竟是生出来了,“奶”还是要吃一些的,于是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只好“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这两年银行新增加的流动资金贷款中,新开工企业约占20%。三是由于基建规模过大,生产资料供应紧张,刺激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也扩大了流动资金占用。有些地区计算,1985年企业新增加的流动资金中,属于生产资料涨价的因素约占30%。
第二,追求超高速度,放松企业管理。除基建规模过大以外,原有企业追求超高速度,这也从三个方面增加了流动资金的需求。一是从大中企业到乡镇企业几乎都追求产值增长率,并相互攀比。据了解,工业部门每增加一百元产值平均需要三十余元的流动资金。二是企业没有精力在改进经营管理上下功夫,造成产品质量下降,产成品积压。1985年工业企业产成品资金占定额流动资金的21%,比1984年增加31%。三是由于原材料紧张,不问成本,竞相多存,或盲目进口,增加了材料储备资金。
第三,商品流通扩大,金融流通工具不足。国民经济搞活了,商品流通扩大,商业信用增加,但由于金融流通工具不足,也从三个方面扩大了流动资金占用。一是生产企业自产自销比重扩大,工业企业供销业务增加,增加了流动资金占用。二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货款,应收和预付款增加,影响资金周转。在工业企业中应收和预付款这种非定额流动资金相当定额流动资金的比重,1983年为14%,1984年为18%。商业企业的结算资金也显著增加。三是在途资金占压多,全国联行结算每天平均占压资金六十余亿元(按占压五天平均)。
第四,流动资金供给制,相当数量的流动资金不流动。流动资金供给制是个老问题,供求矛盾尖锐化并没有完全冲垮供给制,仍然有许多流通“陷阱”。一是产品储备资金所占比重还很大。这主要是收购的农副产品和生产的矿产品还有相当一部分不能流动。其中有些是国家储备资金性质,有些则属于流动资金不流动。二是过去由国家财政拨给企业的流动资金,仍然是无偿占用,造成苦乐不均,新老企业在流动资金方面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三是有些企业为了保持“盈利”或“摘掉”亏损帽子,不择手段,弄虚作假。有一部分“盘亏物资”和滞销报废物资,不愿按国家规定手续进行财务处理,宁肯挂在帐上,形成“虚盈实亏”或“盈多实少”,以保持企业眼前的工资奖金水平。这些统称之为流动资金“水分”。历史上已经由国家帮助冲销过几次,有些企业仍然想让国家替它们卸包袱、担风险。所以流动资金的“水分”问题成为一个“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老大难问题。有些企业流动资金的“水分”多达10%左右。四是企业无论经营好坏,都理直气壮地伸手要求供应流动资金,并要求利息从低。有些银行审贷也不严。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只是目前流动资金问题中比较重大的,但是可以从中看出问题的严重性。我国企业的流动资金还没有脱出“占用多、周转慢、效益差”的窠臼。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业流动资金平均每年周转七至十次,而我国只三点五次。
加强和改善流动资金的宏观控制
流动资金关系到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领域。它的运转情况是社会经济效益好坏的反映。银行每年新增流动资金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70%左右。从宏观上抓住流动资金这个牛鼻子,全部信贷资金才能控制好。
第一,把保证流动资金的正常需要作为控制基建规模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一种手段。在安排基建项目时,应该把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统一考虑。固定资产要有流动资金配套才能进行生产,提供收入。在评估基建规模的可行性时,不仅要考虑能源、交通、材料和基建资金的条件,而且要考虑铺底流动资金的条件。国家、地方、企业、乡镇谁搞基本建设,谁应拿出铺底流动资金。这也应作为控制基建规模的一种手段,基建应为正常需要的流动资金让路。同样,考虑流动资金需要也应作为控制超高速的手段,经济发展速度既要考虑能源、交通、材料的可能性,也要考虑流动资金的可能性。
第二,继续深入经济改革,发展横向经济联系,扩大农副产品和矿产品的商品流通。产品只有出现在市场上,才能成为商品,参加流动,实现产品价值和资金循环。乡镇企业应把重点放在农副产品商品化上。在发展横向经济联系中,应通过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协作把产品变为商品,把滞销商品变为畅销商品。总之,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把“睡眠”的流动资金唤醒、搞活。
第三,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目前在工业定额流动资金中,材料储备占60%左右,产成品占20%左右,出现了一种“笨鱼难游”的情况。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技术上和管理上下手,降低材料消耗,提高产品质量,这就必须从宏观上考虑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的来源。宁肯少搞一些基建,也要搞技术改造;宁肯给企业多留一些利润,也要搞企业现代化(包括技术和管理)。特别应支持出口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第四,改变流动资金供给制。一是对过去国家拨给的流动资金征收占用费,用以支持重点企业和出口产品企业的流动资金。二是建立对企业流动资金的清查审计制度,用企业自己消化的办法,分期分批处理流动资金“水分”,并防止留新“水分”。要改变那种怕企业甩包袱而不敢清查审计的思想。企业流动资金状况越是透明,越是“水清见底,游鱼可数”,就越能看到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和遵守财经纪律上的问题。在清查审计中,应批评那种认为转移流动资金搞基本建设或参加集资是“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相互转化”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两类资金的相互转化是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通过加强经营管理转化的,而不是抽走正常流动资金直接“转化”。三是实行差别利率或浮动利率,从利率上奖优限劣。四是把企业补充自有流动资金作为一种制度,增强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企业领导应该有金融观念,合理安排企业的流动资金。要把管理流动资金看作是分内的事,并不是额外负担。
从微观上把流动资金搞活
流动资金从占用数量上和对生产流通的重要性来说,既是宏观经济的一个大问题,必须控制好;又是微观经济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应当搞活。对于企业生产来说,既要纠正超高速,又要满足正常发展速度所需要的流动资金。
第一,灵活掌握年度流动资金贷款总规模。但年度内每季每月资金流量不同,应允许基层银行按照生产情况灵活调度资金。年度流动资金信贷指标应是指导性的,允许基层银行多存多贷。这样也可以调动当地政府关心储蓄和银行存款的积极性。
第二,改革结算制度,加快结算速度。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应对过去产品包购包销的结算制度加以改革,大力发展商业信用票据,推行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特别是加速银行电子化进程,首先建立起微型电子计算机远程数据网络,加速资金运转,减少在途资金和相互拖欠。
第三,实行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对于名牌产品、新的适销产品、质高价廉的产品、出口创汇产品、能源交通以及适销的紧缺产品、小商品等,实行按产品择优贷款或放宽贷款条件。一个企业即使经营管理上有问题,不应全面支持,但它有一种产品优质畅销,也可以对这一产品予以支持。对于横向经济联系中发展起来的新的联合企业,应在银行开户和供应流动资金贷款上予以支持。对于粗制滥造、质次价高、不适销对路的产品,不应搞“仁慈信贷”。
第四,挖掘流动资金潜力,处理资金“水分”。解决流动资金问题,应立足于挖掘企业流动资金潜力。该收回的贷款应催收,该处理的商品和物资应推销(对待价而沽,故意积压的应罚息),超储的材料应减少储存。处理资金“水分”,可能影响一些地方财政收入。为调动地方积极性,处理“水分”的收入归还贷款以后,可留一定比例增加当地企业流动资金贷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