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大邱庄巨变靠的是改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8
第5版()
专栏:

大邱庄巨变靠的是改革
禹作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大邱庄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变化靠的是什么?除了某些特殊条件外,主要靠的是经济改革。
第一个改革是发展乡镇企业
我认为,不搞乡镇企业就谈不上改革。中国有八亿农民,八亿农民富不起来,中国怎么能够成为富国?过去的农村,经济上“以粮为纲”,政治上“以阶级斗争为纲”。抓这两条纲,一条抓得穷当当,一条抓得人心慌。总说中国的市场大,我的看法,不是城市的市场大,而是农村的市场大。但是农民光靠种粮食,卖什么,买什么,怎么有市场,商品经济怎么能活起来?还要靠乡镇企业,多种经营。不抓住这个改革,其他改革就不大好谈。我们大邱庄到1985年,工业产值增加到七千八百万元,还不是靠的乡镇企业。上交税金,1985年是五百二十八万元。这五百多万元,没有国家一分投资,没有要国家来搞建设,对国家做出这么大的贡献,谁能说乡镇企业不好呢?社会主义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富裕起来。解放前,大邱庄穷得叮当响。解放后,“文化大革命”那几年,学大寨的“先治坡,后治窝”,学小靳庄的赛诗唱二簧,都没有解决大邱庄穷的问题。在“四人帮”横行时期,全村五年只娶了三个媳妇,二百五十多个光棍搞不上对象。现在翻了个过,还不是靠发展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大邱庄就大变样。现在全村三十三个厂子,一千三百多个劳动力有一千一百多个在工厂做工,工业总产值占各业总产值的70%以上。乡村工业发展了,就有可能正确处理工业同农业,特别是工业同种植业的关系。仅1982年到1985年,以工业收入补贴农业的资金就有一百六十五万元。这些钱主要用于农业机械和农田建设。农业上耕耙种收基本上使用机械。水利方面,旱能浇,涝能排,四千多亩地全部能旱涝保收。
有了乡镇工业,加强了农业机械化这个基础,我们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也有了自己不同的特点,就是承包专业化。开始是把原来的十一个生产队划成二十五个作业组,随后承包到劳,现在又承包到作业组。农业的承包只是包田间管理,耕种收割排灌统统由农机组承包,这样就逐渐减少了种地的人数,逐步把田间管理集中到种田能手身上。1978年以前,一千二百个劳力搞粮食,最高年产量二百四十万斤。1985年种地的劳力减到九十个,粮食总产量达到三百七十万斤。每个劳力平均生产的粮食,过去是二千斤,现在是四万多斤。1986年,种地的劳力只剩下三十多个,不到劳力总数的3%。现在大邱庄的农业,不是小农业,而是大农业,不是小生产,可以说是社会化大生产。再补几台收割机、烘干机和除虫机,种地的农民将大大摆脱繁重的体力劳动,种地将不是比做工更累的事情。这个变化意义非常深刻,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前景。
我们体会到,只有发展乡镇工业,并且正确处理好工业同农业的关系,才能把广大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实现农民向工业的转移,反过来又促进乡镇工业的发展。
第二个改革是打破大锅饭
过去搞平均主义,后果之一是人才浪费。大邱庄能够很快发展起来,靠什么?就靠打破了大锅饭,发挥了农民的积极性。大邱庄发展这么快,变化这么大,在许多人心目中,曾经是个谜,猜不透。为什么猜不透呢?他没有估计到,中国的工人,中国的农民,积极性究竟有多高。过去因为吃大锅饭,积极性调动不起来,人的才能施展不出来。如果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即便有了乡镇企业,也不好发展。通过整党,解决一些“左”的思想,转变认识,把旧的思想变新,还要解决大锅饭这类问题。1979年,我们把原来大队下属的十一个生产队,划分为二十五个作业组,目的是解决干活大帮哄,打破分配上的大锅饭,克服平均主义。这一年,种地的人由原来的一千二百名劳力减到五百五十人,当年产量达到二百八十万斤,粮食多产了四十万斤,各业纯收入与1978年相比,增加了三十四万元。1982年我们总结了三年作业组的经验教训,看到划分作业组虽然打破了大锅饭,但还存在小锅煮,还不能很好地调动社员的积极性,决定实行统一经营、专业承包、联产到劳、累进计奖的经营管理办法。实行这个办法,只剩下二百二十人搞粮食,粮食产量达到三百万斤,比1979年增加了二十万斤,工农业纯收入达到四百多万元,比1979年增加了三百多万元。
打破大锅饭,贯彻多劳多得,还要解决如何对待冒尖的问题。在农村要真正做到按劳分配还是件难事。情况常常是这样,穷的时候想富,真讲富又怕农民多收入。多年来,我们一直讲按劳分配,实际上没有很好地实行,所以调动不起群众的积极性。关键是要认清社会主义差别和资本主义差别的不同性质。社会主义差别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产生的,这和资本主义靠剥削别人劳动所造成的差别是两回事,所以应当允许人们的收入不一样。我们村里的马德良,1983年承包一百三十七亩地,收粮九万八千斤,禹作安承包十八亩半地,产粮三千一百斤,马德良的收入就比禹作安高许多倍。这样鼓励冒尖,群众心里满意,干着放心。鼓励冒尖,也并不是不讲共同富裕,在收入上还是要注意平衡。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人安排不同的工作,使他的能力发挥出来。但实际的发展还是不平衡的,因为每个人的劳动情况不同。这个不平衡反映了大家的积极性。所以对于冒尖要鼓励,要保护,要支持。马德良冒了尖,我们就是坚决鼓励,结果一个马德良带出了许多马德良。1984年出来了一个刘凤祥,要与马德良竞争,他一人承包一百五十八亩地,收粮九万二千六百斤,收入大大增加。这样你追我赶,大家努力致富,就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第三是改革管理体制
1983年,我们报经县乡两级政府批准,把原来的大邱庄大队改为农工商联合公司。公司下设总厂、农场、贸易公司等十个单位。每个总厂下属有几个分厂,这些厂大都是由一个骨干厂采用滚雪球的办法兴办的。公司有四项权力:①统筹和决定重大项目的发展规划,督促和检查各单位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②对总厂和各单位的正职有任免权;③确定各单位正职的工资和奖金;④组织各单位交流经验,协调并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公司对所属各单位大胆放权。各单位正职有两大自主权:一是人权。各总厂厂长及各单位的正职有权任命包括副厂长在内的下属干部,有权招聘外来人才,有权决定对本单位职工和干部的奖惩。二是财权。有权引进先进设备(包括国外和国内);有权决定对现有设备进行处理、改造、更新;有权扩大再生产,包括另建新厂生产新的商品;有权对聘请的各类人才及副厂长以下的干部职工规定工资和奖金。公司对各单位的这两大权不干涉,但不准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总之,我们对所属的各个厂,实行的是厂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厂长的作用。特别是实行厂长组阁,这样形成的领导班子,内外一条心,上下一个劲,有利于形成一个拳头去干事业。我们体会,如果由公司往一个单位派三个有本事的人,但是三条心想不到一块,劲不能往一处使,这样不但做不到人多力量大,反而会互相抵消力量,起负作用,正负相抵,那就把能人变成了废人。如果一个单位只放一个能人,由他自己组织一伙能人,即便是些小能人,也可以起到大能人的作用。在经营管理上,主要是搞层层承包。总厂对分厂只规定纯收入的留成比例,纯收入越多,留成的比例越高。各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把指标层层分解,与每个单位及每个职工的物质利益挂钩,落实到分厂、车间、班组及个人。这样层层包、层层联,有责有权,多劳有奖,就能够把各个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