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5阅读
  • 0回复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9
第1版()
专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本报评论员
“你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找谁倾诉?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难题找谁求助?”就这个问题,有个大学在学生中作过一次抽样调查,答案很分散,有说找父母的,有说找“哥儿们”的,有说找老师的,也有说找党团组织的,但据说其百分比不高。这个调查不一定有很大的代表性,也未必是科学的。人们在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情况很不一样,消愁解恼的渠道也不尽相同。愿意向父母倾诉的苦衷未必愿意告诉老师,能够向朋友表白的心思也不一定愿意向党团组织汇报。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份调查,也向各级党团组织提出一个问题:你们对人的关心够吗?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有什么苦恼,有什么要求吗?
我们的各级党团组织都是为人民服务的,理应尽心尽力为群众排难解忧。党中央历来提倡干部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广交朋友,倾心交谈,切实解决群众思想中、工作中,乃至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就说过:“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
一个人遇到的不顺心的事情,在领导看来也许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对他本人来说,却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会看得很重,迫切要求解决。比如一个青年的上学问题、工作问题,这对他的确是大事。他的要求也许有理,也许没理,不管有理没理,反正是关系到一生前途的大事。领导去做他的工作,就是要了解他心中的疙瘩,帮助他解决合理的要求,对不合理的要求也要说明为什么没有道理,帮他“舒心理气”。
也许有同志认为,这么大的国家,这么多的人,形形色色,错综复杂,怎么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完呢?是的,谁也没本事解决完所有的问题,老问题解决了还会产生新问题。但只要不断地一个个解决,解决一个就少一个。而且,举一反三,连锁反应,一个问题的解决又可以促进其他许多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可以掌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进一步制订切实可行的政策。群众怕就怕一些部门的领导同志只会说原则话,而不去实实在在地解决具体问题。
我们党做人的工作有优良传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左”的思想在这个问题上也留下了很深的印记,造成了组织与群众之间的隔阂,以至人与人之间的猜疑。经过拨乱反正,现在情况不同了,整人没有什么市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在改善。可是,高高在上、不关心群众痛痒的官僚主义,满足于发文件、开大会的“原则领导”还相当盛行。这就使得我们一部分党团组织、一部分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相当脱离群众,在群众眼里缺乏亲切感。这种情况应当引起我们的警觉。
人的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工作,既难做,也不难做。说它难,是因为解决群众工作、学习、生活、思想上的种种问题,要舍得付出心血和时间;说它不难,是因为我们的人民群众是通情达理的,领导关心群众,群众对于一些暂时的困难是可以理解的。群众工作做好了,就可以调动起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更大积极性。“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这是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今天,不妨赋予它以新的意思。我们各级领导干部,一切做人的工作的部门的同志,请下楼出院,深入群众做工作吧!这是党的要求,也是人民的呼吁。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