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兴工促农 开拓新路——苏州农村经济发展巡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9
第1版()
专栏:

兴工促农 开拓新路
——苏州农村经济发展巡礼
本报记者 吴长生
腾飞中的不平衡
以乡镇企业为支柱,种植业和多种经营为两翼,80%以上农户以工为主的新格局在苏州初步形成,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活力。有人担心“乡镇企业发展过猛,劳力转移过速”,会造成农业的萎缩。实践作出了回答:苏州的农业没有萎缩,而是在稳定发展。
就说最受人关注的粮食吧。以1978年为界,后七年是乡镇工业迅猛发展的七年,全市年均产量为五十二亿五千万斤,比前七年的年均产量增加两亿一千多万斤。为什么近年来全市退耕还鱼、还桑、还湖了三十多万亩粮田,年均播种面积减少了一百来万亩,粮食仍能增产?这主要因为单产有较大的提高。
更为可喜的是,农业突破了单一经营粮食的框框,使苏州各种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都相继得到发挥。经济作物、畜禽养殖,水果水产等都有较大发展。与前七年相比,后七年棉花增长20%,油料增78%,生猪出栏量增48%,蚕茧增10%,水产品增58%,水果、家禽、蛋品则分别增长了一至两倍。养兔、席草、蘑菇、花木、瘦肉型猪等各业也从无到有。去年,全市饲养二百万只毛兔,产毛一百多万斤,比上年增长近一倍。
苏州的农业并没出现萎缩,但工农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不平衡。1985年,农业收入由十六亿六千万元增到二十一亿五千万元,增加近30%;工业收入由十亿四千万元增到九十三亿元,增加近800%。这一方面表明:在乡村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农业也在发展;而另一方面农、工增长幅度之比为三十比八百。农村经济腾飞中出现了新的“倾斜”。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劳动强度大,种田效益低,部分农民,特别是年轻人务工劲头越来越大,种田兴趣大为降低。于是,出现了“家家都种点田,家家不愿多种田”的局面。
新的不平衡,早几年已引起领导机关和当地不少同志的关注。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认真对待,农业萎缩并不是不可能的。为此,许多地方采取“以工补农”,调节务工与务农的收入差距;或农忙停工放假,保证不误农时等办法缓和矛盾,稳定务农人心,保证农业正常生产的作用。但是,矛盾并没得到根本解决,单纯的资金补助,只维持了工农低层次的结合,农业自身的活力并没有明显增强;有些地方甚至“补”出了“依赖性”。吴县黄桥乡占上村的干部说:去年村办工厂放了十天农忙假,损失产值五十万元,而整个农业年产值才十五万元。这样的帐,几乎所有的乡村干部都开始算了。乡镇工业的发展,大大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实力,同时也形成新的压力和动力,要求工农业更高层次的平衡和结合,寻求增强农业自身活力的新路子。
谋求工农业的新平衡
怎样实现新的平衡?抑制乡镇企业的发展?显然不是办法。出路只能是坚持改革,推进农业。而提高农业的商品率和劳动生产率,成了苏州农民追求的现实目标。“立体”农业、生态农业出现了;种、养、加结合的典型在发展;开辟新种植项目的越来越多……在实践中,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意识到,无论搞什么项目,怎样经营,形成适度的经营规模是一个重要的条件。几亩地的“小而全”或“小而专”,商品量毕竟很有限。特别是粮食生产,小规模经营,商品率难以有较大提高,况且在亩产超千斤的高起点上,若要再较大幅度增产,就得采用新技术,这也要有一定的土地规模,才会产生更大经济效益。
市领导很开明,鼓励大家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失败了总结教训,成功了也不要急着推广。
常熟、吴县的一些村,办起了机械化的合作农场,由少数人专营全村耕地,成为独立的经济实体;
沙洲等地的一批乡镇企业的劳力,兴办起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实行集约经营;
一些地处江边、湖滨的地方,利用原来的围垦荒滩,开办具有一定规模的农场,从事种、养业;
更普遍的是涌现出粮食承包大户,各县均有。他们是通过土地转包,自然形成的家庭农场。
常熟市琴南乡元和村最引人注目。从1984年9月开始,占这个村劳力总数不足2%的二十二人,组成四个专业合作农场,承包了全村的全部耕地五百五十亩。村里用十六万元工业利润,购买了从耕、播到开沟、脱粒、收割的全套农机具,成立了农机站,为他们提供种、管、收、运系统的有偿服务。农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除交纳农业税外,还按合同向村里群众提供平价粮、草。结果,在去年遭灾影响产量的情况下,粮食平均单产比全市平均单产高一百零九斤;劳均产粮两万七千多斤,劳均产值五千四百多元,劳均收入达一千二百四十五元,比务工农民的人均收入高21%。结束了“农吃工”的历史,上交了两万二千多元利润。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光明的前景:在工业的支持下,农业是完全可能依赖自身的高效益而自立,而发展的。
如果说元和村展示了催人奋进的前景,那么昆山县陆杨乡则向人们提供了更有实践意义的路子。从前年开始,乡里实行了对承包三十亩以上的种田大户给资金补贴、提供服务、优先贷款等措施,鼓励土地转包,全乡形成专业种田大户四十一个,共包耕地两千二百多亩。大户们专心种田,努力经营,大大提高了粮食商品率和种田的经济效益。去年他们的粮食生产商品率平均达80%以上,务农的收入也基本相当或超过了务工收入。横溇村十队的谢三根家,接包了二十户转让的田,全家共种地一百零五亩多。六个劳力分工协作,种田、养猪带养鱼。去年,全家卖粮七万六千多斤、肉猪二十七头,纯收入八千多元,劳均收入一千四百多元。现在,全乡乡村企业负责人和供销员们的责任田大都转让了,专心致志地抓管理、搞经营。
发展适度规模经济,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陆杨乡的经验是:首先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近几年,陆杨乡每年拿五六十万元补农、建农,是靠办工业积累的资金。二是剩余劳力要有出路。三是服务得配套。四是群众有要求。他们坚持水到渠成的原则,成熟一个是一个,不作表面文章。
有人以为,发展适度规模经济是对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否定,这完全是一种误解。苏州市委书记戴心思同志说得好:由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产业结构、劳力结构的变化,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才出现了新的矛盾和不平衡,逼着我们想办法继续改革,把经济再朝前推进一步。实践初步表明,适度规模经济不是对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否定,正是对它的充实和发展,正是在保持家庭经营的基础上,把农业生产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推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