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北京农贸市场急需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9
第2版()
专栏:

北京农贸市场急需发展
本报记者 赵兴林
春季到来,北京的农贸市场和街头摊贩一派繁荣景象。记者在北太平庄农贸市场看到,黄瓜、柿子椒、油菜、豆芽、藕、禽、蛋、活鱼等,红白相间,黄绿相衬,惹人喜爱。
但是,总的来看,北京农贸市场发展缓慢,蔬菜上市品种数量有限,供求矛盾突出,菜价偏高。尽管如此,农贸市场同国营商业竞争之势方兴未艾。去年北京农贸市场蔬菜成交量相当于居民需求量的三分之一,今年第一季度比去年同期又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首都是全国的窗口,各地都想使自己的产品在这里占一席之地。因此,“集四海之珍奇,会万区之异味”,北京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北京同其他城市相比,农贸市场的现状不理想,主要是城门打开以后,各地进京经商的日渐增多,农贸市场的场地少,农民和个体商贩发展商品生产缺少“舞台”。
市场开放初期,京郊、河北农民大都用自行车把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载到市场出售。虽说是产销见面,但这种小额交易,仍旧属于互通有无,填空补缺的范围。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提供的商品率逐年增加,从事交易的既有北京郊区和河北省的农民,也有来自广东、湖南、四川、云南、新疆和黑龙江等地的专业户、贩运户。他们已不再是推车挑担,而是批量发运。新疆一位贩运户一次就由乌鲁木齐发往北太平庄农贸市场八十吨哈密瓜,云南一贩运户一次发到北京四车皮西红柿。来市场摆摊售货的不仅有个体商贩,本市、外埠一些国营企业相继进入农贸市场;选购农副产品的,既有城市居民,也有单位食堂和国营菜店等。
由于农贸市场的经营范围发生了变化,服务工作和场地设施比较好的北太平庄和水碓子农贸市场,已发展成为农副产品集散场所,促进商品流通和满足群众生活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据统计,去年北京农贸市场上市商品价格与国营商业同类商品价格之间的差距,已由1984年的20.6%缩小到1.2%。其中鲜果、猪肉、活鸡和部分蔬菜的售价略低于国营商业。
近年来,北京农贸市场点少,场地狭小,设施简陋,已经障碍了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特别是去年5月打开城门,允许农民走街串巷,从事农副产品经营的商贩,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原有的农贸市场不适应,众多商贩和农民涌向街头,二百多处马路市场应运而生。这些“雨来散,风来跑”的“马路天使”,与市容卫生、交通管理等发生矛盾。
农贸市场要发展,批发业务是关键。当前,北京仅有几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难以支撑“僧多粥少”的局面。拥有五千多平方米场地的北太平庄批发市场,每天来往汽车、三轮车、自行车,少则二三千辆,多达三四千辆,市场管理所得每天指派三五人维持交通秩序。
为何不多兴建几个批发市场呢?去年市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与有关部门沿环城地铁(二环路)路面查看了十几处兴建农贸市场的理想地段,但因建设征地困难重重,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规划终成泡影。
因此,解决北京市农贸市场少的问题,具有紧迫性。市领导应重视农贸市场的建设,列入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列入财政开支;可否借鉴外埠“谁投资,谁进场,谁受益”的经验,使中央领导同志关于“集市应有固定的场所,搞好贸易,不能长期摆在马路上”的指示精神尽快落在实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