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阅读
  • 0回复

山区人民的儿子——记湖北省兴山县峡口村党支书钟邦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9
第5版()
专栏:先锋谱

山区人民的儿子
——记湖北省兴山县峡口村党支书钟邦权
1985年,湖北省兴山县峡口村人均纯收入比1980年增长了十倍多。村里的群众说,好日子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是党支书钟邦权带领大伙干出来的。
1978年以前,峡口村是有名的穷村:“干土块滚,稀泥巴流,走路脑壳撞石头”。村里每年要向国家伸手要十七万多斤供应粮、一万五千多元救济款;一个棒劳力,一天所得只能买包“大公鸡”香烟;村里有七户农民迁往它乡。怪谁呢?麻雀也往亮处飞呀!
“峡口穷属实,但并不是填不满的穷坑。”1978年,出任村党支书不久的钟邦权,奔赴邻县借回两万斤红苕种子,又派技术员去红苕高产区学技术。他带领大伙奋战一年,全村收红苕一百二十万斤。然而,老钟心里却感到惭愧,因为红苕毕竟不是当家的口粮啊!
1979年初春,峡口村支委扩大会坐无虚席。钟邦权和盘托出了自己拟定的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多种经济的致富方案,请大家讨论。
“栽柑种桔是个路,但是从哪儿弄钱?”大多数人赞成这个方案,但又愁缺资金。
钟邦权把全村七十个曾被割过“资本主义尾巴”的人请在一起:“你们搞副业有一技之长,大家放心大胆地去干。”
接着,他决定以副业收入来补缺,发展多种经济。峡口村用七十人上交的副业款,请来了两百多个副业工,开梯田,栽柑桔。
1985年,柑桔面积由1978年的七十亩发展到一千二百亩,柑桔产量由一万五千斤上升到六十万斤。柑桔换来了票子,换来了大米,换来了农民的笑颜。
当峡口村在富路上崭露头角时,钟邦权心里又有了新的目标。峡口交通便利,电力充足,花岗岩质量高。他同村干部商定,兴办大理石厂。
去年3月,钟邦权自己掏腰包,进四川、下武汉、赴上海、访江苏,进行对口考察,往返三个月,行程数万里。6月,他便拿出了可行性调查报告。在办厂方案被批准后,峡口村与外地有关单位签订了技术协作合同和机械设备合同。8月初,一个年产值一百二十万元的大理石厂破土动工了。在钟邦权的带领下,全村只用了一个月,大理石厂的土建工程全部结束了。
钟邦权是致富的领路人,也是村民的服务员。熊作凤心中明白:1983年10月,是钟邦权出面和邻县的一个村委会商量,划给她五十亩荒山种柑桔;苗木紧缺,又是他出面往返四十里,在白鹤村联系了七千株柑桔苗。向立国、李祖勋没有忘记:1982年,当地不准个人买拖拉机跑运输时,是钟邦权以村的名义开绿灯、办手续,使他们买到了拖拉机。
钟邦权当支书八年,可谓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去年11月,他的同胞哥哥跟他说:“大理石厂招工人,让你十七岁的侄子去吧,哥只求你这一回。”他回答道:“侄儿只有初中毕业的文化水平,劳力又不强咋能招?这是村办企业,不是亲戚厂!”人们从钟邦权身上,看到了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
(余正荣 徐永才 蔡钧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