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为何迎客常逢松?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4-29
第8版()
专栏:纵横录

为何迎客常逢松?
魏桥
黄山以它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无数游人。黄山的美离不开星罗棋布的奇松,那些顶平如盖,松针短密,叶色墨绿,既刚且柔的黄山松实在令人赞叹不已。其中尤其是迎客松,它象一个有生命的精灵,从春到冬,一年四季,伸出热情的手臂,迎接着来自祖国各地和五大洲的贵客佳宾。因此,用迎客松作为标志来代表黄山名胜是十分确当的。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去年我走过不少地方。有一次,我到江南的一个海滨城市,一路上奇山异石,美不胜收。可是,当我踏进一个宾馆大门时,迎面画着的却是一株黄山迎客松。又有一次,我驱车前往一个草原城市,这里离黄山“不知其几千里也”,一路上天苍苍,野茫茫,一派塞外风光。可是,当当地同志把我引到一家旅馆门口时,展示在眼前的仍是一幅巨大的黄山迎客松图画。“好事传千里”果然是人情之常,令人困惑的却是辽阔的海屿,偌大的草原,难道就没有可以迎客的佳物珍品了吗?
从这里我又联想到,我到过的许多城镇,看看那里的街道、商店、住宅等往往是大同小异,甚至有完全差不多之感。有的地方连名字也是从别地移植来的,譬如命名为“城关镇”的小镇就到处可见。有人作了统计,全国约有一百多个“城关镇”。这决不是中国文字的贫乏,而是一种照抄照搬的习惯在作怪。再看看不少地方的百货公司,卖的都是实用百货,几乎千店一律,而当地有特色的产品却往往付之阙如,更谈不上为当地特产设一专柜。现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在编修地方志,我担心如果二千多个县修出来的县志,都是千人一面,一个模式,那只要有一部就足够了,又何必劳民伤财呢!修志的有关部门提出,各地编纂地方志要反映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这点确实是十分中肯、适时的。
常言说得好,“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可是,“芳草”毕竟不象黄山松那样,迎风挺立,伸出长臂,令人一目了然。“芳草”有时尚处在芥末之微,有时混杂在杂草丛中,这就需要细心寻觅,精心扶持,比简单地临摹一株黄山松要困难得多。然而,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芳草”茁壮成长,四季飘香,生辉一地;才能使祖国的大地山川,万花争妍,更加丰富多采,吸引着千千万万的国内外客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