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阅读
  • 0回复

领导干部只强调客观困难不相信群众力量 齐齐哈尔铁路局运输任务不能完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7-25
第2版()
专栏:

  领导干部只强调客观困难不相信群众力量
  齐齐哈尔铁路局运输任务不能完成
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领导干部只强调客观困难,不重视群众克服困难的创造性的经验,因而不能完成运输任务。
今年五月五日,该局绥化车站开出一列到南叉方面去的空车。原来准备在沿途各站陆续甩下该列空车的二十二个平板车装木材。但是因为把平板车和装煤的敞车掺混编在一起了,甩车时要多费几道手续,势必拖长在中间站的停留时间,打乱运行计划。所以这列空车只好一直开到终点站不能甩车。平板车停在南叉用不上,沿途二十二车木材也没装成。类似这样有车装不上货的情形,在齐齐哈尔铁路管理局管内不时发生。五月份该局因为列车晚点就浪费了两万三千九百四十一个车小时,等于九百九十个车皮没有用。
一方面在浪费着有用的车皮;另一方面又因车皮不足少装了车;但该局领导干部却没有设法减少与消灭车皮的浪费,只觉得车皮少,完不成任务。譬如:五月份该局管内东部沿线地区需要大批空车运煤和木材等主要物资,近处去的空车不够用;而西部却因重车多,卸后空车也多,但运不出来。因为要运出东部的主要物资,势必要把西部空车经北安绕道送到东部,因而浪费时间,五月一个月内即少装了两千多车货物。这时,部分员工想:“如果空车走的快,到的早,不是同样可以多装车吗?”五月二十二日,该局调度员唐庆仁为使空车走的快,缩短运行时间,便创造了订“口头合同”互相保证等办法,把有关的员工都动员起来:司机保证走的快,车站保证减少不必要的停车时间,使列车通过不耽误。当天从绥化开往北安的二五○九次空车,早到三点三十五分,停了十四分钟换机车后立即又开往绥化。运行时间和停车时间都缩短了,总共比平时节省了四点四十一分钟,缩短走行时间百分之四十六强。等于这列空车少走了一百多公里。因为走路太远而影响装车的“客观困难”,被唐庆仁的办法战胜了。但是,该局负责同志对于唐庆仁这样的创造未加过问,调度员普遍不知道这种工作方法是怎么回事。唐庆仁改进工作的好办法就这样被搁起来了。他说:“领导上很关心运输情况,差不多每天都来看列车运行图,看见齐齐哈尔到北安间列车走的时间长,空车送不上去,就晃头。但是他们却很少和我们在一起研究过。”
六月中旬,东北铁路召开运输会议时,曾严格地批评了各管理局领导干部只强调客观困难,忽视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等错误思想。同时要求各局大力扭转几个月来完不成运输任务的局面。但是该局领导干部还认为“我们的基本问题不是车多,而是车不够”,在这种强调客观困难思想支配下,忽视合理调配车辆,以致车辆多挤住了,使运行失调。六月二十一日到二十五日五天中依然有一百一十七个列车晚点。
这时,该局很多员工都在响应东北铁路运输会议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如汤林线上的翠峦、宜春等站的员工和货主共同组织了联合装卸竞赛委员会。货主主动提出“消灭刮风不装、下雨不装、黑天不装”的口号。协助铁路共同完成装车任务。二十八日翠峦站货主和当地铁路员工共同冒着大雨提前装完十二车木材使列车早开七十分钟。调度员张鹤龄也总在想:“大家都在响应运输会议的号召,扭转运输情况,我也不能落后呵!”在六月二十八日早晨交班会上,指挥装、卸货的货运调度员提出:“每天从绥化开往北去的九三三次重车,总是因为到站后时间紧,卸不完车,当天腾不出空车来用。只要行车调度(指挥列车运行)保证早到三十分钟,我们就可以当天卸完,腾出空车用。”九三三次重车正是张鹤龄指挥。他们便当场订了口头合同,一方保证早到,一方保证卸车。为了实现这个合同,与九三三次列车运行有关的员工、司机、货主都提出自己的保证条件,卷入了紧张的战斗中。集体的力量使九三三次重车终于提前一点二十分到北安。途中经过十六个站,有十一个站因为事先联系得好没有停车,节省了停车时间,缩短走行时间达百分之三十九强。
其他调度员看见张鹤龄想办法改进工作的活生生事实,就主动地学习起来,掀起了联合劳动的高潮。六月三十日一天就出现了四个张鹤龄式缩短走行时间的典型事迹。
但是,该局领导上对于张鹤龄的创造也不重视,他们却以为像张鹤龄、唐庆仁这样的创造性的工作方法是“日常工作”,没有什么值得重视的经验,也没有值得推广的工作方法。但他们完不成任务,却说:“我们有客观困难。”
(东北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