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阅读
  • 0回复

七里营村在售棉运动中怎样打破棉农的顾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07-25
第2版()
专栏:平原通讯

  七里营村在售棉运动中怎样打破棉农的顾虑?
平原新乡县在全面开展爱国售棉储棉运动中,七里营村首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七月初以来的十三天中,该村农民出售棉花已近五万斤。
许多棉农有顾虑
该村的购棉储棉工作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过克服偏向才开展起来的。工作一开始,该村曾召开党团员会议、人民代表会议及群众会议,在党内外讲解售棉储棉即是抗美援朝的爱国行动,对国防和经济建设有重大意义,宣传售棉、储棉的具体办法,和国家对棉农利益的照顾。经过这些会议,党员团员和一部分政治上积极的棉农把棉花拿出来了;但大部分群众却仍然不肯拿出来。原因是他们有许多具体的顾虑没有消除,棉农有的说:“花存到合作社里,咱要娶老婆、盖房子时究竟能不能随意取用?”有的说:“政府又叫卖花,又叫捐献,现在卖花多了,将来捐献少了不光荣,人家要说咱落后!”有的怀疑存到合作社将来会被“没收归公”。有的怕卖了棉花买不到麦子,说:“不管你说什么,反正我有个老主意:不见兔子不放鹰(即不见麦子不卖棉)!”
强迫命令行不通
干部、积极分子没有深入各户去了解这些顾虑,光讲一般道理,结果在开会时总是存棉少的人说话多,存棉多的人不说话。干部、积极分子们急了,有的就想用“戴帽子”或其他强迫命令的办法往出逼棉花。他们对群众说:“谁有花不拿出来,就是不抗美援朝!以后查出来可是不好看!”有的甚至说:“不怕你们不拿,将来硬压也得压出来!”但是,这些办法都没有起作用,形成干部、积极分子唱独脚戏。
针对顾虑打破顾虑
以后该村干部经过检讨,接受了这一教训,改正了错误的做法。他们在青年、妇女、民校、少年儿童队各系统中分头进行了深入的动员。各系统的活动分子又分头向自己的家庭、亲友、邻舍、存棉多而有顾虑的一般农户进行个别动员。田地里、饭场上、街道上,到处互相规劝。讲解“保国才能发家”、“爱国家、卖棉花”的道理;同时针对各户的具体顾虑进行解释。对怕捐献的,强调说明捐献不是派捐,而是自觉自愿的增产捐献。怕存入合作社用着不方便的,保证用各种方法使他们用着方便。怕将来归公的,给他们解释国家保证劳动所得的政策。怕买不到小麦或其他所需物资的,保证供应他们的所需。同时引导大家回忆国民党、日寇统治时期棉农所受的掠夺、压榨,回忆日寇一次抢花五十大车,使许多棉农陷于绝境的往事,进行新旧社会的对比。
全村进入售棉高潮
党员、团员和少年儿童队员们,不分昼夜、废寝忘食地深入农户去动员,使棉农思想情绪逐渐转变过来,村里开始出现了三户、五户、十来户集体卖棉的现象。这些模范事迹激荡着全村,使全村逐渐进入售棉高潮。妇女们联合卖出了“小份花”。民校学员敲锣打鼓,打着旗子,挑着棉花,喊着口号,沿街宣传,号召把所有的棉花都卖、存给国家。小学的数百师生也全部投入这一运动。以前还有点犹疑的棉农,在各方面的动员下,逐渐下定决心,售储棉花。有一个姓刘的老头不愿卖棉,他的孙女刘好勤(少年儿童队员)不吃饭、不睡觉地动员他;最后他终于打通思想,卖出来了。就这样,全村在十三天中售储棉花近五万斤。现在仍在结合治蚜,继续开展这一运动。他们结合的办法,是白天治蚜,晚间售棉。全村群众售棉治蚜的情绪都很高。(平原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