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在黄河转弯的地方——河曲县农民承包治理小流域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05
第2版()
专栏:

在黄河转弯的地方
——河曲县农民承包治理小流域纪事
本报记者 王艾生
滔滔东去的黄河,从内蒙古准格尔旗入山西境内,转弯向南流进陕晋峡谷。河曲县就在黄河转弯的地方。
这里山高坡陡,沟壑纵横,荒山秃岭,风大沙多,土地贫瘠,植被稀少。大地象被鸡爪子挠过一样,支离破碎。据测定,全县水土流失面积一百六十二万亩,占总面积的81.7%。裸露的坡面上,每年被雨水冲走的表土近一厘米厚。大量的黄土泥沙注入黄河,使流经这里的河水每到雨季就象稀粥。
河曲,历来广种薄收,“刨个坡坡,吃个窝窝”、“不种百亩地难打百石粮”。这几年,虽有大变化,但仍是山西省三十一个贫困县之一。
河曲人的命运与黄土连在一起。他们渴望保土蓄水,渴望驱穷致富,渴望着绿色。
苗混瞒的启示
1981年5月,旧县乡小五村农民、共产党员苗混瞒,提出以户承包治理小流域。
苗混瞒五十来岁,清瘦身材,个子不高。他担任过多年大队党支部书记和管委会主任,曾带领农民在小五村搞过多年水土保持工作。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致富心切,都去经营承包的耕地。荒山荒坡怎么办?治沟的半截工程怎么办?苗混瞒挺身而出,他说:“这些,我来承包。”乡里和村里默许了。他家承包治理的新尧沟,总面积四百五十亩,只有四十五亩耕地。一眼望去,灰朦朦、黄腊腊一片,一点绿色都难见。全家人抱怨他:“人家包地,你包沟,人家挣钱,你受苦,不知图的啥?”“凭咱这把力气,干什么不挣钱,非得治这穷沟?”老苗嘿嘿笑:“将来咱这沟绿了,票子铺着一层哩,叫你花不完。”
苗混瞒是个精细的庄稼人。他家附近有个曲峪村,就是靠树发的财。曲峪的党支部书记王海元,从1955年开始,带领农民植树造林,打坝修田,治理荒山,三十来年没有间断。“文革”那阵,说他是杆“黑旗”,王海元不听这些,带领大伙栽树治坡。现在,十二条沟,沟沟绿林成荫,水清地肥。全村每年光林果收入就达数十万元。1985年,村里从林业收入中拿出十三万元,补助承包粮田的农民。全村有三百多家盖上砖瓦房。曲峪人一提王海元,都说“那是共产党的好干部”。王海元病故时,全村的人泣不成声。大伙在庙儿梁大道南为他建亭立碑。山里朴实的农民永远记着这位率领他们治理荒山,走向富裕之路的共产党员。
榜样吸引了苗混瞒。他也要象王海元那样,扑下身子治山治沟。他在新尧沟的半山坡上修窑三孔,把全家搬上山住。从此,儿子、女儿、老伴和他一起开始了漫长的征程。四年来,他自筹资金三万多元,植树两万余株,种草七十余亩,修梯田二百亩,改造坡地三百二十五亩,沟底打坝五座。站在苗混瞒窑洞前,一眼望去,已有了片片绿色。1981年栽的树,现在已经有小碗口粗了。老苗说:“治理小流域,是慢工,急不得。只要有韧劲,咬住不松口,定能成功。”
“户包治理”显威力
苗混瞒承包治理新尧沟,对河曲县委、县政府启发很大。县的领导者们严肃地思考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河曲这块土地如何整治?
从解放到1979年,国家投资河曲水土保持达一千八百三十九万元,农民投入水土保持用工达二千八百六十八万个。有的乡村,年年治理不见变,年年栽树不见林。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治理荒山“权、责、利”没有统一。“户包治理”解决了这一问题。县委和县政府总结经验教训,认为那种“削平圪峁锁住沟,手牵黄河绕山走”是空想;但光靠一家一户,零零散散地自发治理,也有局限。于是果断决定,要做改造山河、利用资源、造福人民的总体规划。有计划地退耕还林还草,实行林粮、林油、林果、林菜间作,利用草坡发展畜牧业,更充分有效地发挥“户包治理小流域”的威力。全县土地被划为两大类,一类是基本农田(口粮田、责任田),一类是林草田。集中全县农口技术人员,调查、勘察,绘制图表。把治理措施,落实到每个村的每个地块,使承包者一看图表就知道自己承包的小流域内多少耕地,多少荒山,栽什么树,种什么草,打几条坝。
县委和县政府,还认真贯彻党的各项农村经济政策,结合本县实际情况,提出具体作法:小流域、退耕地和荒山荒坡,投标承包,谁退耕,谁治理,谁受益。五十年不变,允许子女继承或转让。只要种上树或草,免除农业税,免除定购粮任务,不交承包费。农民投工建设的基本农田,三年内集体不提留,不交承包费。县里派大批干部下乡落实,全县独户、联户、集体,在短短的时期就承包了八千五百条小流域。
河曲县还将国家对农、林、牧、水利、水保的各项投资,统归到当年全县总体治理中来,确定项目负责人和技术承包负责人,采取垫支偿还、以息代助等等方式,鼓励吸引农民投资治理小流域。1984年国家投资七十万元,乡、村、户自筹资金七十余万元。县各部门搞好对农民治理小流域的服务,成立农民自愿联合的松散的推土机服务公司,农民自愿将推土机七十台集中,实行统一治理,单机核算。治理速度和质量很好。1985年推土机服务公司修筑梯田三千余亩。县里苗木服务公司两年为农民提供草和灌木种子十七万多公斤,良种树和果树苗二千九百万株。县里还培训了一万四千余名治理小流域的技术骨干。全县通力协作,围绕着“治理小流域”这个轴转动。
以耕地建设、生物防护、工程防护相结合的河曲县国土整治稳步向前。三年多时间,川河流域连片治理长三十五公里,宽一公里。大地的绿色在逐日增添。副县长陈满仓在旧县乡四十户小流域承包户的调查表明,由于退耕后精耕细作,每亩粮食产量比未承包治理小流域前平均提高35%。土沟乡小流域承包户石根师,退耕种草二百亩,养牛二十四头,养羊一百九十六只,1985年全家人均收入达两千余元。
绿流在滚动
站在五花城乡邬家沟的山梁上,新修的梯田、水平沟,新打的坝和新栽的树木,尽收眼底。这个乡,不到两年,就治理荒山荒坡八千六百八十亩。占应治理面积的70%以上。而且治一片,绿一片,仅果树就栽三千八百八十亩。哪里来这样的高速度、高质量?靠的是联合,靠的是“小流域开发股份公司”。
开发公司得到农民拥护,已筹集资金二十二万余元,投入人工两万多个。公司还从九个乡吸收剩余劳力六十余人,组成治理专业队。公司将已经治理的小流域又用投标的办法承包到户管理。农民们说:“有合有分,怎样有实效就怎样干,这办法好!”1985年这个小流域开发公司育苗、林粮间作等共收入十二万元。农民们看到联合治理小流域的好处,自愿效仿。刘家塔镇农民自发组织起六个治理小流域林果种植合作社,在果树灭虫、管理、整枝、嫁接等方面,实行技术互助,进行有偿服务,提高了果树的成活率和管理水平。
河曲在变。它再也不是“山高露石头,河水向西流,富贵无三辈,清官也难留”了。
河曲,遍地是煤,据测可采储量在一百亿吨以上,而且埋藏浅,二十米以下就是,有的还是露天煤。山上开发“绿色宝库”,山下挖“黑色宝库”。河曲定会富裕起来。三、四月,是植树造林的黄金季节。一辆辆满载针叶树和果树苗的卡车,正沿着黄河东岸穿梭般来去。河曲的远景是可观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