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苗族农民的眼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08
第2版()
专栏:

苗族农民的眼光
宋学春
暮春时节,我来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郊卡房村,在苗族农民杨昌荣家同主人坐在一起谈心。
“你房前有牛棚猪圈,屋里有缝纫机、粉碎机,看来日子过得满不错的?”
主人高兴地说:“现在好过了,比前几年好多了。吃穿不愁,也有酒喝了。”他笑了笑接着说:“1980年承包耕地后,每年收入都增多。真正好起来,是近两年的事。1984年收的粮食多。到去年我才找到致富的门路。”
他用他那不时带有苗话的汉话告诉我:“1984年在一次会上,我听说有人种姜致富,也想试一下。在我们这个交通不方便的山村里,致富门路不好找。从气温、地质来说,种姜很适宜,是一大优势。我是个初中毕业生,能看些介绍种姜技术的资料,还向别人学了些种植方法。在市委“帮农致富”干部的帮助下,1984年贷款一千多元,买了八百多公斤姜种。1985年种了四亩二分姜。”
我接上他的话说:“第一次种四亩二分够多的,也够胆大的。”
他点头说:“胆子是不小!开始下种时,村里的人笑我,说我光想致富,种这玩艺天知道行不行。可是我从施肥、下种到管理,都用科学方法。结果,我这四亩二分田共产鲜姜一万七千多公斤,平均亩产四千多公斤。收姜时人们服气了。
“姜卖出去,平均一公斤四角钱,收入六千八百二十元。同时我家还收获一千五百多公斤大蒜和三百公斤油菜籽,各收入六百元和二百四十元。还养了十六头猪,收入二千五百元。再加上养牛、养鸡、养鸭、养鹅和稻田养鱼,以及加工打米、缝纫的收入,1985年共收入一万四千多元,全家每人平均两千元。”
杨昌荣不怕露富,把他的经济收入一宗一宗都对我说了。我问他,你花钱没问题了,吃粮问题呢?他笑笑说,他1985年收粮二千九百多公斤,人均四百多公斤呢。我又问他:“若是种姜的人多了,是不是销路就有问题了?”
他从容地回答道:“我去年种的姜,除留下姜种外,都已卖出,销路基本没问题。将来种姜的人多了,我也不愁。我种的姜,一窝有两公斤多,块大质量好,有竞争力。”他拿来两大块姜给我看。又说,“我们要占领本地市场,还要向湖南、浙江等地推销。我们旁海区供销社建了一座生姜烘干加工厂,有的外商已来看过,还要同供销社签订买姜合同呢!”
他这几句话使我很感兴趣。真没想到,在贵州山区,一个苗族农民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他们已不象过去那样种田吃饭,而是在想多种经营,想商品生产。他们的眼光不只看本地,还看到外地,甚至开始瞄向外国了。
杨昌荣很实在地说:“这里大多数人还比较穷,现在党的政策好,大家都想富和敢富了,关键是找致富门路。我们缺乏科技方面的知识,如养鸡的、养猪的、种天麻的、种姜的等都是这样。”他有一个想法,等致富以后,要努力学一些生产技术知识,去帮助乡亲们也增产致富。
我离开杨昌荣的木板房,又到了杨崇敏、杨胜棠等人的家,看到他们有从苏州等地搞来布料加工服装的、有用科学方法喂猪的。苗族农民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正纷纷找致富门路,有的已走上富裕之路,有的还在寻找中。他们精神足、劲头大。长久贫困落后的山区少数民族兄弟富裕在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