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南大门”敞开以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0
第2版()
专栏:

“南大门”敞开以后
本报记者 吴长生
春风吹开“南大门”
乌衣镇,扼皖苏两省交界之铁路、公路要冲,距南京仅四十余公里,素有安徽“南大门”之称。
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这扇“大门”紧闭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铁路、公路上设立了“关卡”,严防农副产品“南流”。农民跳不出单一种粮的圈子,穷得翻不了身;集镇日益萧条,连吃菜、吃肉都困难。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吹开了这扇“南大门”。1984年初,这里实行乡镇合一、以镇带村的改革后,原来的“关卡”撤掉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变“查、卡”为热情服务,筹资十多万元兴建起宽敞明亮的贸易大棚和近六十间营业室,招徕八方客商。每天清晨,方圆十多里内的农民把鲜菜、活鱼、肉猪和大批禽、蛋,运到这里出售;来自南京、滁州的商贩和城镇居民,来这里批发和购买鲜货。“南大门”已变成招人喜爱的农副产品交易中心。去年,全镇集市贸易额和商品零售额共达一千二百多万元,比前年增加了50%。
农民从“大门”送走了大批产品,又从“大门”获得了商品信息。农民捷足先登,早一步按市场需求发展商品生产。过去农民只知抓粮,两千六百头的生猪派购任务很难完成。近两年,情况大变。去年,全镇出栏肉猪五千多头;饲养家禽六十多万只,比前年增长一倍多;商品鱼产量达十一万多公斤,也增长近一倍。继五百多个粮食专业户之后,又出现七百多名种菜、种瓜、种蘑菇、养鱼、养鳖、养蟹专业户。余楼村一个养鳖户,通过市场结识主顾,与南京的一家大饭店挂钩,一次就按协议提供活鳖四五百公斤。许多做板鸭的“老把式”,听到城里人对腌腊食品兴趣减小、对鲜活食品需求量增大的新“动向”后,改变“传统”做法,积极加工白条鲜禽或贩运活禽。新华村老寺街队三十多户用自行车贩运活鹅,去年鹅肥季节,两个多月人均挣钱上千元。
经济活,集镇兴。近两年,乌衣镇建设很快,企业不断增加,商业网点也大步发展。各企业间展开竞争,主动服务,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生产。以往农产品独家经营、单渠道流通,农民常为时鲜产品难卖、化肥等生产资料难买犯愁;现在多家经营,供销社、镇办货栈和大批个体户,纷纷提前外出联系销路、订合同,到户收货,还组织赊销化肥等。一向吃“派购饭”的食品站也主动开展经营服务,去年从江苏组织来六万多鸭苗,赊给农民饲养,然后包销成鸭,不仅自己赚了钱,也帮助农民增加了收入。
新镇民的呼声
大概正因为“大门”是敞开的,所以记者既看到了乌衣镇的新气象,也看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
城镇膨胀过速,有点“消化不良”,是乌衣镇给人们的一个突出印象。乌衣镇现有两万二千多人,其中城镇居民七千多。而七千多的一半,是1985年5月以后进镇的农民。他们共投资四百八十九万元(占两年来全镇建设总投资的61%),在镇上兴建或购买新房,落了户。
新镇民生活得怎么样?记者走访了已经开业的近三十家,有些户经营得相当不错。有的凭借娴熟的铁、木手艺,开了铁木加工厂,比原先走乡串户打零工要强多了;有的占了“地利”,如设在路口附近的几个商店,生意也兴隆;有的仅在镇上占一席之地,或走南闯北搞运销,或就近承包鱼塘,养鱼卖鱼,插蚌育珠,虽然忙些,收入较高。最突出的要数穆荣海家。十口人分三摊:自己操持小机电加工厂,儿子经营清真饭店,弟弟还在乡下种承包地。三摊有分有合,相互照应,两年中获纯利超过了两万元。但是,上述这类“殷实户”不足三分之一,多数户困难重重,有点“转动不起来”。不少户盖房掏净了“家底”,甚至欠了帐,进镇之后只能开个小杂货店勉强维持。一个镇上猛然增了几十家这种几乎清一色经营烟酒的小店,又哪来那么多买主呢?生意不好做,好的一天也不过赚四五元钱,有的干脆“不开张”。
这两年,乌衣镇上共“吸收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力两千二百多人。其中大约三百人进了镇办企业,二百多户领了个体工商执照,按目前的状况,平均每户用两个人足矣。其余一千多劳力在干什么?镇领导也没能说清。如何帮助这些原来乡间的“能人”、现在镇上的“闲人”开辟新的生产就业门路?问题尖锐地摆到了当地领导者的面前。
由于膨胀过快,镇内的供电、交通、污水处理等设施也未能同步配套。有的街道两旁已是楼房林立,可中间的路未修通,电没接上,煤的供应也大有问题。
重视“突破口”的选择
选准振兴经济的“突破口”,是乌衣镇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
近两年,镇上办了不少新企业,但经济效益好的不多;镇办工业产值翻了近一番,但利润增加很少。玻璃纤维厂、微型泵厂濒于倒闭,赔进了大量资金。玻璃瓶厂等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有时还要停工待料。
与此同时,加工能力微弱,又使本地大量农副产品得不到最简单的初加工,不得不以原料形式流进大城市。最明显的是鸭、鹅,卖活的,每公斤二元多点,一只鸭子不过卖三四元钱,鹅六七元钱。而宰杀后,一只鸭身上的毛就能卖两元多,鹅毛能卖三元多。如果把毛与绒分开,价钱就更高。至于加工羽绒、服装,那增值就更不用说了。可是乌衣镇在这方面的文章却几乎没做。
离大城市近、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是乌衣镇最显著的优势。如何依据这种优势,选择“突破口”?过去,镇领导没有弄清楚。从去年开始,他们才有所醒悟,并着手兴办了以本地原料为主的食品罐头厂。现在又积极与外地联系,准备进一步发展加工、冷藏等设施,从初加工抓起,逐步形成“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一条龙。而怎样使这条“龙”形成得快一点?似乎镇领导的思路还不够宽。目前,乌衣的镇办企业已有了三十多个,而所属十二个行政村的村办工业基本还是空白,户办企业也寥寥无几。镇上各单位之间“各自为战”,很少横向联系。例如,路西的镇办食品罐头厂生产的马蹄罐头大量销往外地,而路东的供销社门市部却要从南京调来马蹄罐头卖。如果能尽快消除这些不协调现象,乌衣镇的经济肯定会出现新的局面。
“南大门”敞开以后,乌衣镇在前进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矛盾。这不仅要靠乌衣镇的领导和群众自我“消化”、解决;也应引起地、市领导们的关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