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阅读
  • 0回复

“庞涓”不该整“孙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0
第3版()
专栏:杂谈

“庞涓”不该整“孙膑”
李德民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是一千多年前曹植哀怨“兄弟相煎”的诗句,不料,今天有些知识分子也因自己的遭遇触发类似的慨叹。例如,在一个科研单位就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本来是同一茬子的两个中年知识分子,一个担任了研究所领导职务,一个从国外学成而归,这位新领导竟利用职权不给另一位的科研工作提供条件,叫人家学到的本事、带回的设备,长期派不上用场。这是唯恐别人“冒尖”、显不出自己,同根相煎,令人气愤。有人说,这叫“庞涓整孙膑”。
近几年,实行干部队伍“四化”,一大批知识分子走上了领导岗位,这是时代的需要。知识分子当领导,除了有本事,还要正派,符合德才兼备的标准,大家才能心服口服。人们高兴地看到,大多数走上领导岗位的知识分子,头戴乌纱仍眼睛向下,手握权力而脚踏实地,对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十分认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这些同志深知知识分子有个突出的特点:不求闻达,献身事业;他们个人的要求容易满足得很,可是干事业又认真得很,最需要理解和信任。当了领导的知识分子,应该把为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包括作出自我牺牲看作自己的责任。当然,过惯了书斋生活的“书生”,上任伊始,缺乏领导经验,加上还有自己离不开的科研项目,对周围知识分子会有照顾不周之处,这可以谅解,干什么都有个熟悉过程。但自己要明白自己今天的身份和地位,在周围人们心目中,你已不是躬耕陇亩的一介布衣,而是运筹帷幄的一将一帅了,大家正指望着在你麾下建功立业呢!
不过,也有少数人,当他作为一般知识分子的时候,要求给自己落实政策的呼声甚高,这是对的,可自己一旦掌握了落实政策的权力,却又不热心给别的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反而站在对立面,阻碍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个别人则甚至小肚鸡肠,把同行当冤家,挤人家,踩人家。象上面提到的那位研究所领导就颇有点“小家子气”。真正正派的知识分子最不屑于这种行为。提拔起来的,许多是有本事的;没有提拔起来的,不少也是有本事的。总起来看,知识分子走上领导岗位的还是少数,大多数还在台下。要是一上台,脸就变,那是愚蠢的,上级、下级都看得出来,也是不能容忍的。而且,知识分子干部整知识分子往往“理由”十足,还可以拍着胸脯表白:“我也是知识分子嘛!”这尤其令人寒心。
我国知识分子本来就不多,而担子又那么重,要是有那么些人再你整我,我整你,整来整去大家都憋一肚子气,那是多么令人遗憾的“内耗”。如果说,历史上的庞涓整孙膑,除了嫉贤妒能,也还是“各为其主”,那么,今天我们的知识分子,不管台上的、台下的,报效的是同一个祖国,献身的是同一个事业,“庞涓”怎能整“孙膑”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