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理想·精神·情操——郭影秋同志的高风亮节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6-05-10
第5版()
专栏:

理想·精神·情操
——郭影秋同志的高风亮节
张腾霄 黄达 李焕昌
马克思主义教育家、历史学家和诗人,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校长郭影秋同志溘然病逝,我们为失去这位良师益友而深感悲恸。
影秋同志是一位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了半个世纪之久的老战士,他做过党的秘密工作,经受过狱中斗争的严峻考验。抗日战争时期,他投笔从戎,活动于微山湖周围地区,为创建和开辟湖西抗日革命根据地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解放战争中,他率队随刘邓大军渡江南下,转战于华东、中南和西南各地,为赢得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屡建功勋。新中国成立后,他曾担任川南行署和云南省的党政领导,为恢复天府之国的经济及边疆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突出成绩。1957年后,他又转入教育战线,先后担任南京大学校长、党委书记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党委书记、副校长、名誉校长等职,为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呕心沥血,勋劳昭卓。
郭影秋同志对于自己后事的安排,十分感人。他病重期间,曾用书面与口头郑重表示:“我死后,第一,不要通知亲友,只报告党委和上级机关;第二,不开追悼会,不进行遗体告别;第三,遗体交医院作科学研究用;第四,把《郭影秋诗选》的稿费交给党组织,作为最后一次党费。”这些遗言的字字句句,都反映了影秋同志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依然自觉地按共产主义战士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切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把个人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党和人民。
影秋同志参加革命五十多年来,之所以能为党的事业奋斗不息,就在于他有坚定执著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他在青年时代目睹了旧中国的黑暗与衰败,对白色恐怖无所畏惧。他曾在反动派的监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与暗藏特务的无耻诱惑,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在“四人帮”猖獗的十年浩劫中,影秋同志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康生、“四人帮”的点名批判,遭到惨酷斗争、野蛮蹂躏,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但他依然坚信“风狂天地暗,早晚见阳光”。粉碎“四人帮”之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在带病主持人民大学工作期间,号召全校师生员工,要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争分夺秒地学习和工作,他个人甚至表示:“呼吸犹存心未已,愿留余力补清时。”
影秋同志把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贯穿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工作中去。他参加革命前,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知识分子,当然习惯于书斋生活。但参加革命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党指示他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组织抗日武装,他就毫不犹豫地脱下长衫,走到农村,深入发动群众,筹集枪支弹药,组织人民抗日武装,甚至赴汤蹈火深入虎穴,整编和改造土匪武装,终于建立起一支支人民抗日义勇队,开辟了湖西抗日根据地。全国解放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向科学文化进军,加强党对高等学校的领导,他又根据党的需要,辞去云南省省长职务,主动要求到教育部门工作。周总理曾对云南籍辛亥革命老人李根源说:“你们贵省省长郭影秋,不愿当省长,自告奋勇到大学去。”这句诙谐的话,反映了周总理对影秋同志主动到教育部门工作的赞赏。
影秋同志对待革命工作总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务求实效。1963年初,影秋同志经过几年的努力,把南京大学整顿得面貌改观、焕然一新。周总理又拟调他到国务院工作,恰在此时,人民大学的老校长吴玉章也急请周总理给他派一位得力助手,以改变当时人民大学的工作局面。中央经慎重研究后,决定改派影秋同志到人民大学,协助吴老主持领导学校的全面工作。他到校后,亲自登门走访教授、干部和工人,深入学生的课堂、宿舍与伙房,召开各种座谈会,很快成为师生员工的良师益友。而后在深入调查研究,全面了解学校情况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学校的一切工作迅速转移到以教学为主的轨道上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摸索和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他亲自参加教学和科研实践,同教师一起制定和修改教学方案,重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加强对中青年专业人才的培养。通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终于把人民大学的工作推进到新的阶段。
1978年,一度被撤销的人民大学复办。影秋同志又带病出任学校的主要领导。他协助成仿吾同志,以残病之躯,驾扶着双拐,筹备复校事宜,经常工作到深夜。
影秋同志的高风亮节,还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生活情操方面。他几十年如一日,始终克己奉公。革命战争年代,在物质条件极其困乏的情况下,他虽然身为湖西军分区政委、司令员,但是不吃小灶;行军时,不骑马,而是把马让给伤病员,或驮运军需品。解放后,物质条件虽逐渐好转,他依然保持着与群众同甘共苦的优良传统。三年困难时期,虽然他肝病严重,全身浮肿,但组织上和有关部门给予的干部补助券证,却一概不用。
影秋同志和我们永别了,但其音容犹在,风范长存。他的光辉业绩与高风亮节,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与怀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